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以几首诗为例对雷平阳的诗歌意象浅析

(2016-02-24 12:43:05)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以几首诗为例对雷平阳的诗歌意象浅析

 

云南镇雄一中(657200)朱江

 

摘要:雷平阳的诗歌是当代诗歌的代表。雷平阳诗歌的意象回到事物本身,有很好的形象性和情景性。

关键词:雷平阳 意象 事物本身 形象性  情景性

 

   雷平阳的诗在回归事物本身的过程中大开大合,在大胆的想象中凸现清新与自然,在理性的思考中表现出了悲悯与孤独。他的诗歌是当代诗歌的代表。本文拟就他的诗歌意象做一些浅析。

    一.回到事物本身的意象

    雷平阳有一首诗《枝条》,它的写法是通往物的内部、回到事物本身的。诗中有“枝条,在这一带的山岗上,每一根/都是有灵的,山岗一动不动”,从修辞的角度,用“枝条”与“山岗”对比,回到了枝条本身,通过有我之境暗示了无我之境,“每一根都是有灵的”,表面上,有作者的痕迹,但与后一句“山岗一动不动”合在一起, “每一根都是有灵的”又不是作者的感受,是枝条在山岗这个背景下自行的感受。如果说,这两句只是回归,还没有进入“枝条”内部,那么,后两句深入到“枝条”的内部:“枝条,一根枝条的体内/飞翔着一百根枝条的头颅/还有一千朵——或者更多的花,在他的体内/如此的密集,如此纯洁、奔跑、死亡或下沉”。这种想象非常大胆,它预示的是诗人对事物把握的一种深度。而《枝条》的开始两句:“这些纯洁的花朵让我无地自容/它们在一根根枝条上走动”,作者要写的是“枝条”,为何一出笔就写“花朵”,这里表现出起兴,先说枝条也许就没有意思,并且“我”预示了什么,作者与“枝条”合二为一。从整首诗来看,枝条与花朵是相依为命的,两者被“互文”在整首诗中,以致于诗歌在敞开的过程中,暗示了一种群体的美,因为,“可我的悲伤/却遍布了死亡的河床”,它为什么所感染?为“花朵”而已,“死亡的河床”在何处,“枝条”罢了。

    同样,回到事物本身也意味着作者在思维上、手法上回到自身。他的《记忆》结尾是这样写的:“那是一次类似于黑颜色的行走/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巫师才把它视为/一只蜘蛛,在黄昏,把自己从身体中/脱离出来,然后在想象中反扑,练习刺击/最终死在身体之外”。作者在非常平缓的语气中完成了一次死亡,而叙述者是永存的,这人想起了博尔赫斯的一些小说的思维方式,比如《墨中镜》、《叛徒和英雄的故事》,可以这样来说,诗歌是形象的,要回到事物本身,同样蕴涵着思维的形象感,它是作者写作彻悟之后的结果。

     文学的价值是对生活的反映,文学要反映生活中的“真”,要达到这个高度,途径就是回到生活的本身,进入生活的本质。雷平阳的诗通过语言的细节化还原了生活。

    二.意象的形象性

   真正的文学是形象的,如果离开了形象,文学是没有价值的,形象性是文学的表象要求,形象性要贯穿文学的语言,即使在文学内部出现理性思考,也应当形象的,尤其是像诗歌这样的行文方式,更应当表现出文学的形象性价值。

    雷平阳的诗歌意象的在语言上表现为通过对词语的准确运用表现形象的场景,往下深究,可以理解为,一是作者对生活理解的深度,二是作者对语言的锤炼。他有一首《记忆》:“我还能如此清晰地记起从前/这真是奇迹:一个姓张的瞎子,在河流上/练习飞翔;一个姓李的木匠,在屋顶上/摹仿狼哭;一个货郎,姓刘,摇着手鼓/在一个新寡的妇人屋后吞金自杀/他们一齐埋伏在我的记忆之中/这真是奇迹,我的时间为他们倒流/我的身躯因他们而裂开。那是从前/我的寨子:云南,昭通,石头生崽/处处都弥漫着生命的尘埃”。作者通过非常密集的意象敞开了一个场景。这是个带有浪漫色彩的生活场景,它自身的意象是形象的,这是“真正”的生活场景,是生活场景在诗人内心沉淀的结果,要不然瞎子怎么能够“练习”飞翔呢,木匠怎么可以“摹仿”狼哭呢,“埋伏”这个词语使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使“我的记忆”变得更有形象性,“倒流”让我的时间这样虚幻的东西重现了一定形象性的情景,而这些作者最后点出的正是要言说内心的某种存在“那是从前/我的寨子:云南,昭通,石头生崽/处处都弥漫着生命的尘埃”。这种近乎倒叙式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娴熟。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场景。

   即使是很小的细节,雷平阳也能很好的体现诗歌的形象性,比如他写夜,“我愿意像现在一样,坐在灯下/望着窗外的夜,有雨点穿过它/但我看不到它的破洞。”(《流淌》)一般来说写到“有雨点穿过它”,觉得都比较形象的了,因为“穿过”,让“夜”带上形象性。“但我看不到它的破洞”让诗歌变得更有质地,“破洞”一词的存在,击穿了夜,让夜变得深不可测。

    带有理性的东西,在雷平阳的诗歌中,照样可以看到作者直面形象,体现了一个诗人作为诗人的本质。比如:“它暴烈的奔跑/忽然一个急停,竟然没有惯性/竟然还能把石头的力量牢牢地控制”(《从东川方向看大海梁子》)“这些红色的土壤上,一样的人影憧憧/背猪的、抱鸡的、提篮里装着猪鬃的/他们很少交谈,与反向的那些/抱着猪头的、提着鸡肠的和带着洗衣刷的/在灰尘中擦肩而过,仿佛谁都不认识谁”(《西街的西面》)“但我常常紧闭双眼/因为我的体内永远也囤积不起足够的/可以用来稀释悲恸的能量”(《有几条河流在赛跑》)。从理性的角度,写作,预示了思维的变化,即使是诗歌也是一样的。作者在这里,思维的过程体现了理性的形象性,在作者很直观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意象的大气与整体性,而整体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词语的准确性,比如“奔跑”“惯性”“控制”“反向”“囤积”“稀释”,这正是一个诗歌的基本功。

   三. 意象的情景性

    真正的文学还原的是一种情景,而不是还原事实。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还原是文学作品虚实的中转站,它是作家对生活烂熟于心之后对生活的高度概括。

   雷平阳诗歌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他有一首诗《蜘蛛》:“是的,她的身体是我的小庙/在荒山野岭之上,被风雨不停地拍打/又被飞鸟装饰的那一类/而且我不是风尘仆仆的信徒//一个过路客,像途经伤口的刀叶/我能留给她的仍然是破损与斑斑驳驳/能够做罪人中的一个/能够在走远了之后毫无悔恨和愧疚/在这样的欢乐中,我绝不会/逢人就讲。她的身体像一朵百合/她的身体,其实,我们都去过/那儿有一只蜘蛛,红颜色,但无毒”。作者一开始就将自己异化,以第一人称进入 “蜘蛛”,三行诗的功夫,就还原了蜘蛛生活的环境,特别是“在荒山野岭之上,被风雨不停地拍打”,让人仿佛真的进入了一个蜘蛛的王国。而描写又在“她的身体是我的小庙”这个背景之下,读者就被一种完全模拟的情景所占有。这几行诗已经决定了这首诗歌的基调,它设定了一个奇妙的情景,这种情景是真实的,因为,它的确实带有形象性,不琐碎,是整体式的印象。尤其是第二句它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蜘蛛生活的情景是何等的相识,是意境上的相似,当然,这源自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在意境上与事物的本质是相通的。接下去的七行,语言依然在蜘蛛的本体下活动,这里说的本体,是诗歌本身要写作的对象,作者没有离开蜘蛛这个题目,而叙述的主体可以想象成一个逃离者对蜘蛛的感受,这个逃生者本着非常客观的态度理解蜘蛛,作者在这里就是以一个逃生者的口吻来还原情景的。在还原中,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对生活做深刻的把握之后回到蜘蛛的普遍性的。本质上讲,这也是对事物的回归,诗歌中的“我”为何,是从蜘蛛网里的逃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逃离者的自豪。

    以上说的是意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情景价值,而还原情景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意象也能带上情景,这种现象在雷平阳是很多的,就拿一个“河流”来说,他的诗歌中,“河流”首先是事实性的“河流”,更主要的“河流”也是作者内心的“河流”,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情景式的意象,而不仅仅只是生活的意象。这就是作家将客观生活转换为主观生活的过程。雷平阳内心的“河流”与其他地方的“河流”肯定是不同的,是“河流”在作者内心的显现。他的《有几条河流在赛跑》,一开始就说:“在云南的北方,几条河流/在并列奔跑,它们像几个/背着镜子的乡下理发匠。它们在打赌/顶着白茫茫的阳光,看谁/跑得又亮有响”。这里的“河流”在视觉上,因为前边的“在云南的北方”仿佛是生活的实景,但是“在并列奔跑”最终让“河流”变成了作者的生活,将现实还原成情景,从修辞的角度,那是拟人,让事物带上人性,而从语义的角度,“河流”也从生活实景上升为一种情景,“河流”就从“伪”变成了“真”,拥有了行而上的实体。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里也是整体性的意象,诗句也像一个兵团在推进,这里整体性的东西并没有降低文字的速度,其中的一个奥秘,即是“河流”这个词语的存在,左右了语言群体的价值,这里的“河流”不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不是哪条河流,它上升成所有河流的代言,这样就加大了词语的容量,再加上后来句子的补充,它的形象性就出来了。问题的关键是,它毕竟还是河流,可以任意到随便的一条河流,本身又是有质地的,是具体的。它的具体性还源于“奔跑”这个意象的存在,使它更形象,凸现了某些人性化的东西,你还可想象这些河流不是一般的河流,是汹涌湍急的河流。

 

注:本文所选雷平阳诗歌主要来源于《青年文学·上半月版》(2006年9期),《诗刊》,《崛起的昭通作家群·诗歌卷》(作家出版社 2004年7月北京第一版),《2001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作家协会《诗刊》选编 漓江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