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2016-02-23 13:40:43)
标签:

文化

解慧

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

眷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分类: 自由典藏
解 <wbr> <wbr>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作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解     慧    

                           原载:《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年23日第10版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6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7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8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9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10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11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12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13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14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6-02-23/10/p15_b.jpg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TITLE="解  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
  

  

      每到春节,随着返乡和离乡大潮,关于乡愁的话题不绝于耳。当乡愁大面积袭来,学者、作家们、博士们纷纷拿起笔书写“返乡笔记”, 对自己的故土家乡,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冷静审视。

  “返乡体”的走红,使乡愁话题的图书近几年也逐渐引发关注。乡愁是一种文化现象,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更寄寓一种文化表达。在书写乡愁的图书中,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与欣赏,也有对当下处境的愁绪和反省。书写角度也不尽相同,有从故乡发展规划处着手;也有从故乡的传统文化处下笔;还有将书写目光聚焦于故乡的美食。不同的书写方向,亦丰富了这类图书的题材,亦满足了读者的不同品位。不过,放眼于这一市场中,乡愁图书中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哪些被我们所忽略?这值得我们静心思考。

  多种乡愁图书涵盖市场

  市面上的乡愁图书,既有单纯讲述故乡人和事的散文类,也有用食物阐述故乡味道的美食类,亦有从文化关怀上谈故乡的发展脉络的社科类。

  返乡笔记最早出现在大众视线中,是在2015年春节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针对故乡所见所闻,书写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引起热议,短时间内阅读点击量高达百万,并收获诸多回应,有肯定之声,也有争议之声。

  其实,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乡村的境遇受到知识分子关注,并不是当下开始的事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影响绵延至今。阅读鲁迅的小说,也是窥见近百年前中国乡村社会风貌的绝佳文本。时至今日,对照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我们对当下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和生动。

  近年来,市面上涌现的一批关于乡愁的图书,在文学之外,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表达技艺,勾勒出每个地域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精神,向读者们展现了一幅幅不同的美景。如与读者分享故乡风景,怀念旧人的《粽子里的乡愁》(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版)、《无处安放的乡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永远的乡愁》(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9月版)、《烟雨乡愁》(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乡愁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等书,均从“故乡、故人、故事”方面讲述了作家对自己故乡的思与情。再如直接在图书标题上道出思乡情切的《阳坡泉下:面对大西北的乡愁》(语文出版社,2015年7月版)、《故道乡愁》(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乡愁里的童年:东莞的民俗、方物与方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版)等,无不诉说着思乡之情。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我国不同地区美食文化的关注。而这也让一些“只好那一口”的游子将对乡愁的情感寄托在故乡的美食上。如探索味蕾上的乡愁的《寻味:舌尖上的乡愁》(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9月版)、《舌尖上的乡愁》(花城出版社,2015年1月版)、《老家味道:舌尖上的乡愁》(译林出版社,2014年9月版)等,用故乡的美食烧制出一道令人大饱眼福的思乡之菜。

  然而留住印象中或者回忆中的故乡的最佳方法则是拍照。通过照片诉说乡愁的《正方形的乡愁》(九州出版社,2014年3月版)、《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光影乡愁:寻梦河北名村古镇》(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5月版)等书,为了给自己和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故乡,用照片记录了当年的那些风景。

  如果只是抒抒情,发发感慨,乡愁就只是思念故乡,不是一种文化表达,更不是知识分子人们从现实的故乡,去寻找精神的故乡。对此,一批如对社会生活变迁和文化兴衰更替的反刍和沉思的书,既记录了故乡的一花一草,又深思了故乡的发展脉络,如《历史的乡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版)、《天外的乡愁》(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12月版)、《乡愁钩沉:20世纪80年代上海农村变革中的真实故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等书的眼光和格局更为宽广,不仅是一次记录、一种怀旧,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分道义、责任与担当。

  乡愁不仅仅是文化反嚼

  随着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乡愁已化作数亿城市新移民共同的情感归宿,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与去年遥相呼应,今年春节时期最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是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教授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这篇返乡笔记,显露出许多社会问题。随着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数亿城市新移民共同的情感归宿,以乡愁这种形式表达出来。虽然返乡笔记具有“发现农村问题”的功能,但却无力担负建设农村的“使命”。这些流传的“返乡笔记”并没有让中国民众面对社会巨变的复杂情怀:栖居与流动的张力、理想与真实的反差、主体身份的多元与家国尺度的转换,得到缓解。

  其实乡愁独特又吸引人的地方,是特有的人文关怀和不同的文化。“返乡笔记”也可以不只发现故乡问题,还能更关注人文环境的营造、重构,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在《另一种乡愁》(新星出版社,2015年6月版)中,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瑞典汉学家、中国音韵学家马悦然,着重讲述的故乡中的人文关怀。该书中,马悦然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的学问源于故纸,他的好友多是故人”。作为一个外国人,马悦然将中国视作第二故乡,乡愁于他而言,影响他最多的便是故乡的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

  逐渐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关注

  乡愁的背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在加速地崩塌。安顿乡愁,必须留住故乡文化聚落。据悉,从2001年至今,十余年间中国消失了90多万个村庄,现在每天有近80个村庄在地球消失。一起消失在推土机下的不仅仅是村庄,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情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015年年初和年中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黄金时间热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第二季,掀起了一股文化热与思乡潮。该纪录片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通过找寻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宗族的故事,探索、发现、研读着属于国人共有的文化过往,敲打着每一个游子和过来人的心胸,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该纪录片的同名图书《记住乡愁》(2015年6月版)则由江西美术出版社推出。

  无独有偶,义乌8旬老人奔走8年编书只为乡愁。45年前,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900多人的山口村因修建水库沉落水库底下。30多年后,一个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的老人丁樟禄,因空闲时阅读一些图书报刊,一些讲述村庄、城镇、人物历史的故事,勾起了他的乡愁,便萌生了编制一本原山口村村民通讯录的念头。在一次次寻访中,丁樟禄在与原山口村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了更多的故事,便决定编著一本山口村的历史书籍。他说,村庄可以消逝,但不应该被遗忘。经过8年时间,丁樟禄编著了一本10多万字的乡愁———《山口,一个消失了的村庄》,该书已被收为“档案义乌”丛书。

  而关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图书近年来出版过一些,如保护古城的《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和保护古村落的《陕西古村落:记忆与乡愁》(2015年9月版)。前者为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的阮仪三书写而成。书中,他向读者娓娓道来一段又一段古城保护的故事,真实而又生动。后者是对陕西省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主要包括古村落地理位置等概况、古村落布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与管理等。

  乡愁不仅仅表现在对乡土、乡情的眷恋与记忆,更应该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家园。今年1月,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刘醒龙携主编的书籍《美丽乡愁·2015》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该书是20位作家耗时一年深入20个美丽村镇的田间地头,书写那些令人怀念的乡愁。刘醒龙说,出版成书是借它守护绿水青山,记住美丽乡愁。

  目前,已有一些城市意识到“乡愁”的重要性。浙江省宁波市政协委员、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农工党余姚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朱月芬在2016年 “十三五”开局之年工作会议上说:“将‘书藏古今’的底蕴挖深挖透,充分展示给世人,这是我们在‘十三五’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希望宁波越来越重视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留住属于我们的‘乡愁’。”

  正如出版过多部“乡愁”作品的作家梁鸿说:“我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云下吴镇》,写的肯定不是绝对贫穷的问题,而是精神的贫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