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翻译家蓝英年
《寻墓者说》
作者:蓝英年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内容简介:
《寻墓者说》这本书不仅是对苏联文学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对苏联政治、历史真相的揭秘,澄清了俄罗斯文学在苏联时期受到政治扭曲后的一些真实情况。书中作者将自叙与挖掘苏联历史真相结合在一起,看似不相干,而深意自在其中,无论是回忆、揭秘,都让人感受到了在历史大动荡下,普通人的无奈和渺小,同时也引发人们重新认识和审视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学。
书评:
“神奇”的俄罗斯文学
■ 读书客
一谈到俄罗斯文学,你首先会想到谁?肯定是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这些19世纪的大作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这个时期被称之为“黄金时代”。这些作家不仅在俄罗斯影响巨大,而且也大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在“黄金时代”之后,还有迎来一个“白银时代”,那就是20世纪初涌现的波洛克、叶赛宁、古米寥夫、曼德尔斯塔姆、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诗人。
俄罗斯文学很神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作家、诗人集体性地涌现,而且像爆炸一样,非常炫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可能让人觉得有点处于世界的边缘,这么大范围的领土都在亚洲的北部,但其实他们的政治、宗教、文化和欧洲文明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俄罗斯文学也由于这两个繁荣时期,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的贡献。
读了蓝英年先生写的这部《寻墓者说》,让我感到俄罗斯文学更“神奇”了。这本书是一本随笔集,记述是诗人、作家大都是白银时代和苏联时期的。这个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期,有些特别,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由的,受到政治的干预,而且不仅作品受到监控,诗人、作家的人身也常常因为作品受到批评和攻击;当然,那些迎合政治潮流、符合领袖意志的作家自然一帆风顺,甚至平步青云、享尽荣华富贵。这本书讲述了30多位诗人、作家的命运遭际,每一位的经历都令人震动,在我们熟悉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这么多秘密和真相,也惊叹于蓝先生对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都了如指掌,他对待这些材料,肯定像历史学家一样严谨、细致,下了不少的功夫。读完这本书,心里久久难以平息——为那些一度叱咤风云的“大家”感到可笑,又为那些历尽艰辛、脆弱无助的真正的诗人、作家们感到痛惜。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大浪淘沙,真正的金子留了下来,而真相也最终得以昭示于世。
《塞纳河畔》
作者:伊.奥多耶夫采娃
译者:蓝英年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内容简介 :
伊.奥多耶夫采娃是20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长寿女作家。她既是白银时代的诗人,又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本书是一部关于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回忆录,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们的难忘聚会、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这些作家一个个都个性独特、才华横溢,如著名诗人叶赛宁、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俄罗斯国宝级作家苔菲、作家夫妻吉皮乌斯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令人掩卷难忘;其中作者对诺贝尔奖得主布宁的描写和刻划尤为细腻、深刻,展现了他在晚年时期内心的孤独和深沉。本书以其优美、丰富和精彩,成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书评:
一本记录白银时代的好书
■ 读书客
最早知道蓝英年先生,是大学时读了他翻译的《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是俄国白银时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他才华横溢却饱受困苦,他当年倾尽心力写完《日瓦戈医生》,却受到重重阻拦、没法在本国发表,而几经辗转拿到国外才得以面世。这部小说为帕斯捷尔纳克赢得了国际声誉,并使他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是诗人小说家,比起一般的小说家,他的语言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比如准确、清晰,没有一点多余之处,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的语言充满了抒情性,写得像诗歌一样饱满、优美。在下虽然不懂俄语,但从蓝英年先生的译文中,能切身地感受到《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的感染力,被主人公尤里和拉拉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也感受到小说语言的细腻、优美和浓浓的抒情气息。蓝英年的翻译深得行内人的赞许,也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这部译作也因此被奉为经典。
最近,偶然间在豆瓣上看到了这部新出的《塞纳河畔》,一开始是被它充满艺术感的封面所吸引,然后又得知是蓝英年先生的译作,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激动,也充满着期待。虽然我对作者伊.奥多耶夫采娃不太了解,但对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却有所了解,也为那个神奇的时代感到惊叹:一方面,政治的动荡和干预,使作家们颠沛流离、备受折磨,另一方面,又纷纷涌现出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布宁等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家。这本书是关于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的回忆录,讲述的是那个时期流亡巴黎的诗人、作家们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而这些我在之前无从得知,所以令我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这本书。
多亏了伊.奥多耶夫采娃的记录和讲述,使得那段本来鲜为人知的生活,至今仍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样也多亏了蓝英年先生的翻译,让我对白银时代的诗人和作家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印象最深的,一是那对作家夫妇(吉皮乌斯与梅列日科夫斯基),他们行为怪异、品味独特,两人不仅跟他人言行迥异,也经常针锋相对,但他们又非常恩爱,书中说是当时唯一能长久厮守的夫妇;二是作家台菲——她当时在俄国如此有名,可国内好像对她并不熟悉,她这个作家令我很好奇,希望以后能见到她的著作的庐山真面目;还有就是大诗人布宁,他获得诺贝尔奖,但却依然穷困潦倒、内心孤独,他和作者在塞纳河边的那些深沉的对话令我难忘。很喜欢蓝先生的翻译,他翻译的这部《塞纳河畔》文字细腻、优美流畅,是一部非常不错、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回忆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