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记“猴儿哥”:“这一棒,叫你灰飞烟灭”

(2016-02-09 20:48:25)
标签:

文化

时评

长记“猴儿哥”

这一棒叫你灰飞烟灭

北京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长记“猴儿哥”:“这一棒,叫你灰飞烟灭”


        长记“猴儿哥”:“这一棒,叫你灰飞烟灭”

 

作者:刘孝存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6年2月9日第A8版

 

    

   

     午夜的钟声响起,意味着我们告别了“羊年”,迎来了“猴年”。“猴年”,不仅源于十二生肖(属相)的轮回,也与神通广大的美猴王“齐天大圣”联系在一起。于是“猴”有了金猴、神猴、灵猴的声名。

    “猴儿哥”伴着童年梦

    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名号和形象,是从北京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中得来的。那时候,我们小学生有“学习小组”,写完作业我们就会听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故事——“猴儿哥啊……”“八戒呀……”

    我们最喜欢“美猴王大闹天宫”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我们心目中,手握金箍棒、火眼金睛、斩妖除魔的孙悟空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那时候,在北京的胡同里,可以看见民间艺人捏出的头戴紫金冠的齐天大圣。听大人说,捏面人的面,用的是米粉混合面粉,蒸熟后分别掺入各种颜色,再揉成不同颜色的色团。先将人物或动物的雏形捏在细竹竿上,然后用薄竹片、小镊子等器具在不同的色团上捏出眉、眼、衣服、帽子、兵器及动物的羽毛、鳞甲等。但我们最喜欢的,还是齐天大圣。

    还有吹糖人的艺人用麦芽糖吹成的孙悟空,只要1角钱或者5分钱,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把“齐天大圣”或“孙悟空”带回家去了。当然,更多时候我们兜里连1分钱也没有,只能围在那里看新奇。

    胡同里,铜锣声响起,那是耍猴人用铁链拴着一只穿衣戴帽的小猴子来了;顿时间,大人、孩子从各个院落中涌出来,把耍猴人和猴子围个水泄不通。在耍猴人的指令下,小猴子给围观的人作揖、敬礼,然后翻筋斗、爬竿、戴面具……

    春天来了,我们胡同里的孩子最喜欢放风筝。可是我们买不起沙燕,只能自己或让大人帮着糊一个“屁股帘”,再拴根白线绳就可以拉着它在胡同里跑了。大人放的有蜻蜓、老鹰、燕子、蜈蚣,但最让我们喜爱的还是孙悟空。孙悟空在天上腾云驾雾呢,引动我们许多想象。春节逛厂甸,带回风车和大糖葫芦不算新鲜,若是邻家的孩子带回孙悟空风筝和孙悟空的面具,那就会把人羡慕死了……

    春节的庙会上,还可以看到“药材猴儿”。大人说,旧时,在药铺花五大枚(铜板)可以买一包“猴儿料”,回家自己动手就可以做成这小玩意了——将圆形带花纹的木通切成薄片,做成猴帽;以附有鬃毛的木笔做猴的身子,用蝉蜕的嘴和爪子做猴头和它的四肢。然后用烤化的膏药棍将猴头、猴帽、猴身和四肢粘固在相应位置,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猴儿就诞生了。

    “六一”儿童节,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西郊公园”(北京动物园);进了动物园,我们最先去找的是“猴山”。猴吃东西、拿虱子、爬山钻洞、蹦跳戏耍,都会引动我们想象,我们的心一下子飞到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我们童年的梦,是伴着“猴儿哥”做的。

    《西游记》总会迎来孩子们的笑靥 

    四大古典白话小说之一的《西游记》塑造了“猴文化”的典型形象: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由此而引发的景观及绘画、雕塑、戏剧、影视作品,丰富多彩,脍炙人口。

    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云台山,有前后二山。其前山原为海中小岛,清康熙年间才与大陆相连。据说此山又有“花果山”之名,有与《西游记》相联系的“水帘洞”和“石猴出世处”等景观。

    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有号称“火焰山”的地方,其山为红褐色沙砾石,由此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牛魔王、芭蕉扇联系在一起。

    在峨眉山接引殿和雷洞坪之间的山道旁,有一段是峨眉山猴经常出现的地方,游人给它们喂食、拍照,其乐无穷。

    都江堰南桥的晚上,灯火辉煌。最吸引孩子眼球的是身穿美猴王衣甲、肩扛金箍棒的“孙悟空”。

    旧时,大宅门外,有雕刻着石猴的拴马桩。这“猴”与“马”的联系,寓意“马上封侯”。

    我国的第一张生肖邮票,是大名鼎鼎的1980年版“猴票”。由著名画家黄永玉作画,邵柏林先生设计的这张“猴票”,至今已成难得珍品,并谱写着许多传奇故事。

    在“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国画有齐白石大师的《献果》、《白猴献寿》,以及范曾的《神猿图》等。刘继卣先生的工笔重彩画《闹天宫》,把美猴王的形象展示得活灵活现,成为《西游记》绘画的经典之作。

    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曾用艺名“小杨猴子”。他的“猴戏”《安天会》、《水帘洞》,是奉慈禧太后旨意而学的,得了“活猴王”之美称。

    另一“猴戏”表演艺术家六龄童,曾主演昆剧《美猴王大闹龙宫》、《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有“南猴王”之誉。其子六小龄童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饰孙悟空,被誉为“当代美猴王”和“天下第一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每到寒暑假,《西游记》总会迎来孩子们的笑靥。

    2014年春节,影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上映,票房突破10亿元。

    2015年上映的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中国影史最卖座的动画电影。据说,“70后”是看了戴荃《悟空》的MTV才去看《大圣归来》的;歌中有“世恶道险终究难逃,这一棒,叫你灰飞烟灭”的词句,在年轻人的心头回荡。勇往直前的孙悟空形象,在人们心中叠汇成百肠回转却又刚强不屈的“英雄情结”。

    2016年1月20日,以郭富城、巩俐等主演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首映。据说,该片在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座城市同步上映。

    与“猴”有关的歇后语 

    与猴有关的语汇很多,如沐猴而冠、杀鸡给猴看、尖嘴猴腮、树倒猢狲散。以猴喻人,说一个人顽皮好动,就是“猴儿了吧唧”;说一个人精明、奸猾,就是“猴精猴精的”、“猴奸猴奸的”,或者“长了毛比猴还精”。

    带有猴子的歇后语似乎更有意思——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猴吃麻花——满拧

    猴儿吃辣椒——抓耳挠腮

    猴儿爬竹竿——上蹿下跳

    猴子看果子——留不下

    猴子戴草帽——看人干啥它干啥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

    猴子戴面具——给人看

    孙悟空当上弼马温——不管官大小

    孙悟空变土地庙——尾巴难藏

    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来

    孙悟空翻筋斗——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进八卦炉——越炼越结实

    孙悟空的金箍棒——随心所欲

    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心腹之患

    这些带“猴”的词语和歇后语,虽然是“猴文化”的一部分,但它说的都不是猴子本身,而是说人、喻人、醒人。

    “猴子捞月亮”的喜剧 

    最著名的关于猴子的民间故事,是《猴子捞月亮》。说的是有一天晚上,一群猴子正在树上玩耍。忽然间,一只猴子一低头,发现井里有一个明晃晃的月亮。于是这只猴子喊了起来:“不好啦,月亮掉在井里了!”众猴一看,果然如此,它们决定把月亮从井里捞出来。一只力大的猴子攀住树枝,伸出手拉住另一只,其余猴子一只拉一只,连接成垂入井里的“猴链”。但无论如何,月亮都捞不上来。正当众猴胳臂乏力已经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一只猴子抬头发现了天上的月亮,于是这场“猴子捞月亮”的喜剧便结束了。

    小时候,我们曾讥笑劳而无功的“猴子捞月亮”;可是长大以后,我们突然发现,做公益事,当志愿者,就需要“但去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那么,“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不是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吗?

    还有一个《猴子戴草帽》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卖草帽的老汉,戴着一顶草帽在树下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醒来一看,他发现准备卖的草帽都不见了。抬头看时,发现树上一群猴子都戴着他的草帽。捉不到拿不着,他只能干着急。无奈他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摔在地上,却发现众猴子也学着他的样子纷纷将草帽扔下来。他见状大喜,赶忙将落在地上的草帽收起。

    猴子并不愚蠢,它们就像孩子一样,调皮,淘气,喜欢学人的举止动作。童真,其实是很可爱的。

    黑猴成为帽店的招牌 

    小时候,到前门外大栅栏去要走鲜鱼口,鲜鱼口路南的一家帽店外摆放的一个蹲在高凳上的黑木猴,引人注目。店铺的名号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它被叫做“黑猴儿帽店”。

    听老人说,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内曾有两家黑猴儿帽店。开业于明末的杨小泉帽店,是自做毡帽的专卖店。店主杨小泉喜欢猴,养了两只红眼睛的黑毛猴。白天,这两只猴帮助主人取拿物品;晚上,猴子为店铺守夜。由是,顾客和同行都将杨小泉帽店称为“黑猴儿帽店”。杨小泉和黑猴先后过世,杨家后人杨少泉请来能工巧匠,仿照黑猴的样子做了一个木猴摆放在店门前。代代相传,黑猴成为帽店的招牌。

    后来,有个叫田老泉的人在杨少泉的“黑猴儿帽店”旁边也开了一家毡帽店,同时也在店门外摆放了一个黑木猴。

    流传到我们小时候,我至今不知道印象中的黑猴儿蹲放在哪家店铺前。“文革”时,两个黑猴儿都不见了。近来听说,当年的一个黑木猴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