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自由:让好看的评论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学力量

(2015-12-13 19:44:04)
标签:

让好看的评论

成为深入人心的

文学力量

昭通日报

艾自由

分类: 自由评论
艾自由:让好看的评论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学力量


让好看的评论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学力量

 

■作者:艾自由   原载:《昭通日报》20151213日第4

 

      文学评论是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中介, 是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重要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是一对孪生兄弟,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文学创作因文学评论的介入而健康升华,文学评论随文学创作的繁荣而理性丰富。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地方的文学繁荣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引导助推,而一支好的文学评论队伍及相当数量的优秀文学评论者对于保证文学评论的品质、层次以及指导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70后基层文学评论者,我将自己在新形势下从事文学评论的作为与担当粗线条梳理如下,以期今后在文学评论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对文学的赤子情怀

      我自幼酷爱文学,在昭通师专中文系读书时创办并主编校刊《师苑》,任威信县旧城镇党委宣传委员时,创办并主编了该县第一家乡镇党委机关报《旧城通讯》。期间写作并发表了不少散文、杂文和文学评论。但一直处于散打阶段,虽未找到写作的突破点,但夯实了写作功底,提升了文学素养。1997年,通过公开招考被威信报社录用成为记者编辑,1998年调入随后竞争上岗威信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2004年重阳节,我和汪舒、余嘉策、潮汛、陈正强等文友策划创办《扎西文学》。同年11月,天赐良机,应邀参加云南昭通作家创作研讨会期间,我结识了陈建功、张平、蒋子龙、白桦、贾平凹、白描等中国作协领导、全国著名作家,受到极大激励。2005年,我调到昭通市委组织部工作后,受夏天敏、傅泽刚、吕翼等人“昭通从事文学评论的人太少了”之类话语的鼓励与支持,主攻昭通文学和70后作家群研究。

      我所结交的朋友,大多是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友人,畅谈的话题大多是文学艺术。我每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书来读。正是我始终怀着对文学的赤子情怀,才在文学评论上不断进步,发表了不少作品,取得了不菲成绩。

二、对昭通文学的立体研究

      在昭通文学的研究上,我对昭通作家群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昭通文学现象进行了整体研究,对昭通作家文本进行了具体解读。目前在《中国艺术报》《云南日报》《艺术百家》《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家》《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昭通学院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昭通文学评论文章近100篇,对夏天敏、曾令云、淡墨、蒋仲文、麦芒、廖天云、李骞、傅泽刚、雷平阳、潘灵、陈衍强、季风、吴运强、陈永明、周远清、樊忠慰、夏吟、夏文成、刘平勇、杨琼、吕翼、阮殿文、刘建忠、李果、尹马、沈沉、沈洋、朱镛、徐兴正、杨恩智、尹宗义、叶听雨等多名老中青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微电影剧本作品进行了细致解读或综述短评。

      2010年,《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开始为本土作家开辟专栏。我在个人专栏“自由漫笔”上,发表了大量研究昭通文学的文章,主要针对昭通作家创作现状,深入研究昭通文学现象,解析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发展、特点,个性化解读昭通文学文本。

      为了扩大昭通作家群研究成果的影响面,我还即时选取我国年度文学的代表之作为“风向标”和“参照物”,来比照阅读与评论昭通作家群与昭通文学现象。无论整体关照还是个体解读,我都能清醒地认识到昭通作家群人数虽众,但出类拔萃者少;昭通文学的影响力更多是云南省内,而非省外。昭通文学要想在全国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尚待时日,任重道远!

三、对70后作家群的点面研究

      就新锐作家群体而言,我坚信已经集体“奔四”的70后作家群是“未来大家”的主力军。作为尴尬的文学夹心层,“70后”被悬挂于前后代际之间,在“60后沉重80后流行”、“60后经典化80后成商业控”、“60后以先锋文学大放异彩80后以市场化写作扬名立万”的夹缝中寻找“特质”,将“60后”的传统与“80后”的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在被遮蔽中低调、理智、自信地集体突围,逐渐走出尴尬处境,必将崛起成为引领中国文学潮流的文学大家潜质。作为一名70后评论者,步入新世纪后,我对70后作家的关注持续升温。

      从面上来看,我写的原载《文艺报》的《“70后”作家逐渐走出尴尬现实》荣获云南省作家协会2012年度创作奖,受到著名小说家潘灵的高度赞许。从点上来看,发表在《中国艺术报》《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选刊》《边疆文学.文艺评论》《青年作家》《野草》等报刊杂志的多篇评论,对70后作家徐则臣、海飞、畀愚、余秀华、吕翼、朱镛、阮殿文、叶听雨、西木等人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进行了细致解读。其中原载《中国艺术报》的《苦难山地的阳光书写》荣获首届“文化昭通·爱读书的昭通人”征文一等奖,入选《2014年度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

四、对文学热点研究的高度关注

      我热爱、关注昭通文学,但也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学现象的研究。为了拓展自己的思路,我关注外界的文学热点,时时跟踪,深入研究,撰写了不少评论文章。

      在杂文理论研究方面,《怎样让杂文和时评都“活”起来》原载《杂文月刊》,在2008年5月召开的云南省杂文学会换届暨创作研讨会上作重点交流,所提出的树立“大杂文”新理念、让让杂文和时评都“活”起来的新杂文观受到与会杂文家的广泛好评。

      在文学热点研究方面,《从梁羽生驾鹤西去说到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原载《文学评论》,先后被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文学网、新浪网、凤凰网、金羊网、读书网等全国近百家知名网站转载。

      在小说文本解读方面,发表在《作品与争鸣》《阅读与写作》《昭通师专学报》《云南日报》等报刊杂志的多篇评论,对著名小说家铁凝、莫言、苏童、范小青、刘震云、杨少衡、王海鸰、邱华栋、蒋一谈、艾伟、崽崽的代表作品进行了细致解读。而发表在《文艺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星火·中短篇小说》的多篇短评,则对知名小说家方方、张庆国、吕魁、海潮、卢岚岚、欧阳娟的小说新作进行了及时短评。

五、对文学评论撰写的深入浅出

      我多年从事公文、论文和新闻等多种文体写作实践。凭着对文学的痴迷,主攻文学评论写作以来,我将公文的前瞻性、论文的严谨性、新闻的时效性、文学的鲜活性和杂文的深刻性较好结合起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坚持“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的评论原则,关注中国当代文坛和昭通作家群的现实情况,着重在新视点和新思考上下功夫,有时宏观把握,有时选点突破,在行文上尽量克服晦涩艰深、难懂难读的学报体和含囫滑过、蜻蜓点水的书评体,倡导真诚锐利的诚意批评、从文本出发的及物批评,追求一种鲜活好读、分析透彻、有所启迪的“好看评论”。

     从文章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我的文学评论风格,切入的角度比较独到,语言形象生动,阅读起来轻松愉快,可谓深入浅出。比如《从黄冈高考神话说到昭通作家神话》《两种爱情殊途同归》《文学看点·影视卖点与文人无行·戏子无德》《接地气激活<调研员>正能量》等评论,一看标题,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选取角度,比较新颖。再看行文:“不少人认为,文学看点、影视卖点和文人无行、戏子无德就象一条食物链,丰富了名家钱袋,推出了耀眼新人,推动了文学畅销,拉动了影视发展,只不过以丧失文艺的‘行’和‘德’为前提。”轻松自如,阅读起来,如流淌潺潺,没有艰涩之感,没有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六、对昭通文学评论的承前启后

      我至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云南日报》《文学评论》《杂文月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星火.中短篇小说》《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以昭通文学和70后作家群为主的文学评论200余篇,与人合著有《昭通文学三十年》《文学昭通》。曾获云南精神与文学艺术论坛征文奖、云南省作家协会2012年度创作奖、2012—2014年度云南省职工“读一本好书”征文奖、第五六届云南杂文奖。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第一二届云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第九届云南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

      2013年6月,我当选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以来,参与组织举办了昭通文学现状及前景展望座谈会、曾令云小说创作研讨会,应邀担任了云南高校第一二三届“野草文学奖”、昭通第一二三届校园文学大赛、水富“平安.金沙江文学奖”评委; 2014年6月,在“当代文学与昭通”学术研讨会暨《文学昭通》首发式上作了主题发言,作为中央宣传部全国文艺评论人才库云南省10名推荐人选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推荐上报;2014年7月,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杨昭和我与昭通电视台《今日对话》专栏主持人王冰进行了《灯塔——与昭通文学评论家的对话(上、下)》的电视对话; 2014年9月,当选为第三届昭通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2015年1月,被吸收为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参与组织编写的《昭通文学研究精选》(1980年-2013年)完成篇目初选工作,可望2016年出版发行。

      由于昭通文学评论客串者多,专攻者少。呈昆明、昭通主要评论两线,我毕业于素有昭通文学评论大本营之称的昭通师专中文系,其中原在昭通师专任教、现为云南高校教授的评论家宋家宏、李骞、黄玲等人,现在昭通学院的陈永华、赵升奎、杨昭以及昭通教育局的尹宗义等评论者,和我有师生之谊或朋友之情。加之对昭通老中青三代作家及作品比较熟悉,我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传帮带的作用,得到昭通老中青三代评论者的普遍认同。

七、用新媒体助推“好看评论”

      在新形势下,我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加大文学评论的交流力度,除了在新浪博客开辟“自由评论的博客”外,还应邀在“昭通日报鹤都晚报”微信公众号开辟“自由漫谈”、在 “凤凰网” 、“21世纪新锐作家网”等网站开辟个人读书或评论专栏。应该说,我体现了一名昭通本土评论者应有的文化修养和评论功底,所撰写的文学评论体现了“好看评论”的特色。我始终坚守批评主体的尊严,在工作之余对昭通作家群和70后作家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评论,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灵感,从精彩的作家文本中获取激情,在尽量防止出现“骂杀”和“捧杀”两个极端的同时,用自己质朴纯净的心灵去感受文学,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去观照,努力挖掘文字之外更深刻、更重要的价值,并做出有益诠释或解读,目的就是要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浓郁现实精神和独特批评个性的好看评论来,让好看评论真正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学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