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刘琼|一个人在挣扎中的蜕变——读沈洋长篇小说《万物生》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一个人在挣扎中的蜕变
——读沈洋长篇小说《万物生》
刘琼
下面,我谈谈读《万物生》的几点感受。
首先,《万物生》这部长篇小说特征性非常强,是作者深入生活并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后的作品。我个人是这么认为,当下乡土文学题材创作也好,农村题材创作也好,有两种情形比较常见:一种是把乡村田园化,尤其当生活本身就是田园化时;还有一种就是写作者怀着一种望乡的姿态,隔山隔水地进行一种对乡村的表达。我觉得从乡村题材这一创作背景来看,《万物生》这部作品是有价值的,它是一个比田园牧歌更接近于我们当下现实的一部乡土文学作品。当然,我也不认为它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品,我也有我的理由。
沈洋虽然是在深入生活后面向乡土进行创作,但他的切入点,显然不是从乡土社会的内部去写——他没有撬动这个东西,他实际上是以城市的眼光,从一群城里机关干部、一群拟接受社会教育的群体入笔,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切入乡村。因此,他的主要笔墨还是用在小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身上,写他们从城里来到乡镇进入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经验。实际上,我以为他更擅长的也是这个群体的经验表达,体现在文本里就是开头这部分。所以我们会觉得前半部分的文学性似乎更强一点,我们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一点。
另外,不妨从传统的“三性统一”的角度讲一讲这部小说的特点。“三性统一”,是指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那么,首先涉及的是思想性也即“政治”这个大的概念——这当然不是通常被窄化的“政治”。作者写了一群小知识分子,也写了一群镇村干部,我觉得这跟作家沈洋个人的经验有关,他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会较多地与一群基层官员打交道,因此比较了解他们,也更能深入他们的内心。那么,这部小说对当下生活的价值提供在哪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信息的提供,包括很多鲜活的乡村生活的提供,尽管如此,我始终觉得它不是特别乡土的作品,而是一部面向乡土的小说。为什么这么说?
与此同时,《万物生》这部小说,也写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走向,虽然我不知道这个走向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但小说中表现出对于生态文明的关注,无疑是有眼光的,这是当前农村建设以及后发展地区的一个重要面向。不管怎么说,作者对于新生事物的判断,虽然有解读有反思,最终还是通过故事的结局和结论,给出了力量。
至于小说中用了那么多突如其来的急转弯,在电视剧里是可以的,因为电视艺术作为戏剧性强的视觉艺术,可以写传奇。但是为什么在小说里面,大家认为不能够接受,这就涉及小说的艺术特性问题。虽然人生是充满戏剧性的,但是小说一定要把急转弯的逻辑点联系起来,如果线索没有连成一条线的话,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故事或命运描写不合逻辑,不到位,就会产生一个个的质问。由此,期待沈洋的下一步作品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根据《万物生》研讨会发言整理)
女,1970年8月生,安徽芜湖人,高级编辑,艺术学博士。人民日报文艺理论评论室主编,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兼职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专委会委员。被评为人民日报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副刊金奖、《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等奖项获得者。文章在《文艺研究》《东吴学术》等20多种国家社科核心期刊刊发,代表作有《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媒体时代的春节文化》《女性与文学五题》《网络对文学的“改变”》《瞻对:非虚构的尴尬和力量》《叙述与历史》《从梁庄到吴镇的梁鸿》《它跑到了队列之首——论<耶路撒冷>的叙事策略》。出版《聂耳:匆匆却永恒》等专著,主编《当代舞台艺术观察与思考》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