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 真知灼见 “小说课” 浅入浅出 “电影课”

标签:
文化真知灼见“小说课”浅入浅出“电影课”文艺百家谈艾自由 |
分类: 自由评论 |
一
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马原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旧死》、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希玛拉雅古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剧本《过了一百年》等。马原与余华、苏童、洪峰、格非并称先锋文学五虎将。“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他的这个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先河,名噪一时。“20世纪行将结束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们站在时代的节点上梳理我们这一代写作者的特点,曾把我们定义为‘新潮主义’或‘现代主义’,后来慢慢统一称谓,叫我们‘先锋文学’。历史最后把这顶帽子扣在我们头上,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和前人不同的看法,既有对现有叙事秩序的破坏,也有对小说文体的革命。”马原如今觉得“先锋”这个称呼很受用:“等于在告诉你,你所做的努力与尝试我们是认可的,历史是认可的。”2001年,马原突然说出一句“小说已死”,引起一片哗然,当时王蒙说“是马原的小说死了”。如今他主动解释这句引发争论的话———“我指的是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小说死了。在过去的时期里,小说曾经在公共领域里有着太高的地位和话语权。托尔斯泰曾指着沙皇说‘这个人见到我竟然不下马!’19世纪是小说的黄金时代,20世纪已经渐行渐远,21世纪小说家已然沦为百业里的普通一业。我也因此说小说家的世纪已经过去了。”但马原并不绝望:我们有前辈留下的浩如烟海的丰富馈赠,这些就足以让小说,让文学继续下去。这也正是今天阅读经典的意义———“你甚至可以不必有天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每个人都能拥有智慧。”虽然中止了小说的创作,但马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文学的思考。在他眼里,优秀文学作品分几个层次,依次为深入浅出、浅入浅出、深入深出,至于故弄玄虚的“浅入深出”,基本就不入流了。与此同时,马原还对近些年的文学批评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现在的文学评论家们批评的眼界越来越窄,存有重大抱残守缺的问题。
二
1982年马原从辽宁大学毕业后前往西藏,1989年在西藏电视台任记者,之后回到辽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马原认为,1989年以后当代文学不再受到读者关注,他“不能忍受读者的轻视”, 2000年他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当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任教的课程主要有写作课、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解读、影视剧本创作等,将自己多年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在马原看来,进入高校任教的好处在于,至少可以将自己所得悉数传授给学生,“每当看到讲台下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在听我讲课,我就觉得教书这事比写作有意义。”2009年10月作家出版社推出其两部新作,均是散文式的随笔集——一本《小说密码:一位作家的小说课》,一本《电影密码:一位作家的电影课》,结集了马原近些年在同济大学中文系当教授期间,对写作、阅读、观影的思考与总结。这两本书尽管听书名似乎有点学术味道,但行文是随笔式的,文风也是轻松活泼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生涩或枯燥。
《小说密码》由“理论篇”“方法篇”“聚焦当代篇”三部分组成。马原从自己的小说创作经验出发,详细阐释了小说的欣赏与创作、经验与技术,在历数自己所受益博尔赫斯、纳博科夫、乔伊斯等一大批外国现代派著名作家作品精妙的基础上,对余华、苏童、贾平凹、陈村、刁斗等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的特色进行了点评。其中《小说百窘》《结局的十三种方式》《经验》《批评的提醒》《中国新小说的崛起》《新作家的集体亮相》《一九八五年开始的中国先锋小说》等篇章,到处闪烁着智慧之光。而仅从下列只言片语中,我们也能体味马原真知灼见的魅力:比如在《语言的虚构》中,“使用语言来讲语言,来解释语言,这本身就是很尴尬的事情。我一直认为世上的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能够解析的,另一部分是不能够解析的,是无法用语言讲清楚的。比如艺术、信仰,比如语言自身,这些怎么可能用语言来解析,用语言来讲清楚呢?语言不是万能的,语言有时很苍白。”
在《探寻对话的深处》中,他认为:“应该说,把对话写得有趣的、幽默的、俏皮的作家,通常都是被阅读得最多的作家。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作家取得了大范围的胜利。像我们的王朔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为他的人物的对话有趣。他的对话叫葛优一说,叫王志文一说,叫很多人一说,你都会觉得特别有劲。”“海明威可能是二十世纪对作家影响最大的一个作家。如果你读海明威的对白,能读出心得,能读出对白背后的意味来,那么你首先就具备了这种写小说的、虚构写作的能力。”在《虚构的意义》中,“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小说和电影的距离是最近的。它们承担的都是叙事:大部分小说都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电影也是如此,只是不用文字,而是用画面的。”“写作经常要从相邻的艺术当中找比照、去学习。今天的许多小说,很多虚构叙事的文本,都受到电影的影响,小说里可以看到有很多电影化的方式。”在《经验》中,他说:“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对小说审美的方式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古典美学更偏重于‘扬’,而现代美学更偏重于‘抑’。”“人们在写作时,经常会忽略标点,只是顺手点下一些小点,而不是标点。我希望人们在写作时要像对待文字一样对待标点,将标点点清楚。尤其在现代写作中,标点的意义非常重要,包括在阅读时,我希望人们读字的同时也读标点,看看大师们是怎样用标点的。”在《两种深刻》中,他认为:“他们只是不试图训诫别人,单凭这一点他们就足以获得最大成功,因为他们明白,有谁会一生都甘心受人训诫呢?相信没有。对一个好作家来说,最要紧的是知道自己,要对自己诚实。不试图强迫读者接受我的意识算是我在这个命题中悟到的一点道理吧,打住。”在《十字街头》中,他说:“写你最关注的,最有兴趣的,涉入最为深入的;只要你确有才能,确有真知灼见,你何怕你会没有读者?”在《作文之道》中,他说:“试想一下,你的事件与众不同,你的角度与众不同,假如你的见地也不同凡响的话,谁会是你的对手呢?你将无往不利,你会战无不胜。整个世界都将属于你。”你想想,这样一个先锋作家的文学课,不故弄玄虚,娓娓道来,给人启迪,不受中文系的学生欢迎才怪!
《电影密码》则由《剧本的秘密》和《解密电影大师》组成,论述了剧本中的人物、故事、结构等,与此同时还对安东尼奥尼、希区柯克、卓别林、曼彻夫斯基等著名电影大师的名作进行解读。剧本与电影本不好解说,但浅入浅出就与众不同:
比如在《结构》中,他写道:“整个看电影的过程,就是你为观众设置一个期待,看完电影的时候解决了观众的期待。只有你解决了观众的期待的时候,这个剧本才成立,这部电影才成立。所以我说我们真正开头的时候,必须针对结尾开头。就是说我们要给群众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我们称之为‘结尾’的东西。”在《菲利浦.考夫曼:〈布拉格之恋〉》中,他写道:“马尔克斯说过,一流的小说不能改编成电影,三流的小说最适合改成电影,这话有它的道理。他说的意思,指的是一流的小说背后要表达的意思和想法很多,作者的想法会非常丰富,不是特别适合影像把他再现和重现。很多名著改编成电影后,都会碰到小说内涵被简单化的尴尬局面。”在《表现主义绘画的电影实践:〈亚当斯一家〉》中,他写道:“我认为看书一定得看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才能看出味道。小说也罢,电影也罢,如果你想往前深入就必须反复地看,一遍是看不出什么的,最多只是看了一个故事。要是你想看它背后的构造和肌理、闻它的味道、拿捏它的节奏和韵律,实际上是要看到第二遍、第三遍才能完成的。因为只有当情节对你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细节、构成、质感,也就是所谓的‘品质’才慢慢地变得要紧了,这时故事本身已经不重要了。”这种关于电影最具个人特色与作家眼光的拆解与评论,使马原津津自道的“电影课”变得浅显易懂,的确值得一听!
值得一提的还有2013年8月花城出版社推出的《细读经典》,也是马原在同济大学中文系当教授的随笔式文学讲稿集结而成。他从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写作心得中提取精要,结合文本,选取了奥康纳、博尔赫斯、大仲马、格林、哈谢克、海明威、海泽、霍桑、纪德、加缪、芥川龙之介、卡波特、考德威尔、克莱恩、马尔克斯、麦卡勒斯、梅里美、纳博科夫、辛格、衣修伍德、聚斯金德、埃美、昆德拉、欧·亨利、克里斯蒂等25位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赏析,勾画出大师的创作概貌。马原的经典导读融合了自身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积累,将文本与理论完美结合,带领读者徜徉于名家世界,领略大师的风采。
三
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1991基本停写。与小说阔别20年之后,前两年又重出江湖,《收获》2012年第2期、第3期发表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十月》2013年第3期发表长篇小说《纠缠》,《人民文学》2014年第6期发表中篇小说《湾格花原历险记》。而《大家》2014年第3期发表的非虚构作品《祸福相依》中,马原通过洋洋洒洒的7万字,聊他的疾病、自愈、再婚、小说、南糯山、生命……不管你是否了解马原,了解先锋小说,你都可以在其中获得阅读的兴奋点,认同他的观点——祸福相依,再度引起读者的关注。
马原说他每天至少5小时的阅读习惯,坚持了40多年,不少文学前辈也为他读书之广泛而感到惊讶。而这种积累也形成了马原小说的特有风格,20年后复出的他依然坚持。他说我一生对小说的痴迷,就是力争把我马原这块砖塞进中国文学这栋高大建筑里,做出我个人的贡献。
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开拓者,一路走来的马原,双重身份,双重视角,无论写作还是教书,由于厚积薄发,有真知灼见,能浅入浅出,写小说是一流的,当教授也是一流的。宝刀未老的马原,能否在中国文坛“王者归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注《艾自由的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