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  震: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2015-11-29 08:15:37)
标签:

文化

张震

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因画名室

乾隆内府的书画收藏

分类: 自由典藏
张 <wbr> <wbr>震: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因画名室”与乾隆内府的书画收藏

 


 

作者:张    震    原载:《 人民日报》 2015年11月29日 第12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51129/1448735160563_1.jpg 震: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TITLE="张  震: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

  图为(传)元黄公望中国画《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乾隆时期为画禅室所藏。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2015-11/29/12/rmrb2015112912p27_b.jpg 震: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TITLE="张  震:以真赏入文雅之境" />

  图为元李衎中国画《墨竹图》(元人《君子林图卷》之一段),乾隆时期为三友轩所藏。



  对大多数参观故宫的游客来说,位于养心殿西侧的三希堂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三希堂,乾隆因书法藏品而命名书斋的现象广为人知。乾隆内府与此近似的“因画名室”的现象,今天却几乎被人们遗忘。

  因绘画藏品命名斋轩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文士中十分流行。清代早期的收藏家孙承泽“以扬补之《竹》、赵子固《水仙》、王元章《梅》为三雅,因以名斋”。乾隆以松、竹、梅命名三友轩,与之十分类似。乾隆命名画禅室,则是因为收集到了董其昌的藏品而仿名其书斋“画禅室”。一般文士因为绘画收藏命名的书斋,不过一二处而已。在乾隆的内府,因绘画收藏而命名的斋轩,却先后有画禅室、三友轩、四美具等多处。

  明清时期的士人喜好因书画藏品而命名书斋,可以追溯到北宋,例如米芾就因收藏到晋人法书而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宝晋斋”。

  文人的书房,因为收藏的书画而命名,反映了文士对书画藏品的珍视。古代文士品赏书画,不仅重视品赏的对象,更强调品赏的环境与参与品赏的人。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原序中,首先对唐代张彦远把书画与“酝醢脯羞”饮食物品混杂在一起进行了嘲讽——“唐张彦远作《闲居受用》,至首载斋阁应用而旁及酝醢脯羞之属。噫!是乃大老姥总督米盐细务者之为,谁谓君子受用如斯而已乎”?然后提出了他理想的品赏环境:“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娑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他把品赏与生活相联结,建构出文雅的生活情境。

  明清时期的品赏美学,明显受到了赵氏《洞天清录》的影响。董其昌称:“古董非草草可玩者也。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风月晴和之际,扫地焚香烹泉,速客与达人端士谈艺论道于花月松柏间。盘桓久之,饭余晏坐,别设净几,铺以丹罽,袭以文锦,次第出其所藏,列而玩之。若与古人相接欣赏。”董氏描绘的品赏古董的场景,与赵氏追求的十分近似。

  注重书画品赏环境,就要精心布置书斋。明代文人在经营生活美学时,十分注重斋室中书画的摆放:“位置之法,烦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清初的钱谦益对商人把书画杂乱放置的行为,进行过强烈的抨击,他称传为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卷落入新安商人之手,“堕落铜山钱库中”,如同进入牢狱。

  在《题画禅室》诗中,乾隆云:“泠然池上居,亦名画禅室。墨妙收香光,仍于室中秘(叶)。香光乃达者,两字诚高出。嘉名夙所耽,随地颜一律。宫闱及香山,所在皆安吉。爱兹池上佳,足探园中密。携来数种珍,棐几排甲乙。名画集大观,雪溪古无匹。山居子久图,兰亭永兴笔。贯道及友仁,真迹各存一。研精因得趣,景清神自谧。雨时秋可卜,烦暑静如逸。万几值清暇,遂以消永日。”此诗描述了乾隆在画禅室内活动的场景。常常也可以见到,乾隆在题跋书画或御笔书画的款识中,落款为画禅室的书法和绘画。画禅室是乾隆赏玩书画、习字、作画的一个重要场所。三友轩和四美具等斋轩的功用与此类似。他在这些斋轩内主要是精研书画,自得其乐。

  乾隆在画禅室内题刘珏《清白轩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云:“面水背山地,延清致爽居。爱僧非佞佛,酌酒且论书。树态生风后,峰容濯雨余。维摩逢覆釜,得意两如如。”从中,可以看出其对画中与画禅室一样闲适清净环境的喜爱。乾隆着意经营画禅室、三友轩、四美具等书斋的陈设,以保持室内环境的雅致。乾隆的茶舍内还摆放了陆羽的塑像和仿惠山听松庵的煮茶竹炉,体现出乾隆与明代南方品赏文化的神交会游。

  词臣也非常重视品赏活动的环境经营。蕴真阁是词臣张若霭因收藏书画而命名的书斋,在文同的《盘谷图》上张若霭题云:“乾隆丙寅六月七日,酷热中坐蕴真阁,供红白莲二瓶,建兰作花,盛于昔日,市上买竹四十竿,补种于环翠亭之西。”从这段题跋中,可以想见题跋者在品题书画时花香怡人、丛竹环绕的优美环境。

  在题跋中,乾隆经常称“以志真赏”。对乾隆而言,“真赏”也是一种品赏的模式,而非具体的一种品赏行为。反观乾隆的绘画品赏、鉴藏活动,因为绘画收藏而命名画禅室、三友轩等书房,在画上记事、题诗,重视唱和等活动,注重藏画书斋的营造,都可视为乾隆追求“真赏”的一部分。

  乾隆内府因绘画收藏而命名画禅室等斋轩,主要是模仿当时文士的品赏生活方式。文人的品赏活动与其生活密切联结。这套品赏文化,形成于唐宋,入元之后,乃更发展成熟,以致成为精英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凝结成一种强固的文化传统。因此,它可以跨朝代更替,在不同的时代找到精英为其担纲者。收集、珍藏作品是传承,以风雅的方式品赏、唱和也是传承。乾隆内府“因画名室”的现象,也可以放到此脉络中来考量。乾隆和词臣要宣示内府从行为方式上,更加全面、彻底地掌握了文士鉴藏的妙诀——内府不仅收入了数量众多的藏品,而且是以文士标榜的“鉴赏家”的形式来赏玩这些书画珍品的。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