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40+限时征文:大江南北御寒法 我要参与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大江南北御寒法:土灶台+各色心情调料+一瓢亲情
倘若要说最温情的过冬御寒大法,莫过于和亲人围坐在土灶台旁了,看着里边跳跃的火苗,撺着亲人的手,紧紧依偎在一起,或有或无的聊些什么。不仅是身子暖和了,心里也是暖洋洋的。亲情的暖风,吹过一整个儿严冬,不被冬日的肃杀削弱半分。
小时候,奶奶家有个土灶台,每天都靠它来蒸饭、煮菜和温水。一天的食物和生活用水都由它提供,可以说是无它不行。时代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但,爷爷奶奶却是一直停留在上个时代里的。虽然,江浙小镇的经济发展的不错;虽然,十年前各种家电已经起来;虽然,爷爷奶奶的生活并不拮据;但,他们似乎是习惯着我们未曾了解的一种近乎古老的生活方式。
00后恐怕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土灶台了,经济发展、高楼耸起、各种拆迁将那些曾经的古老分解得支离破碎。我站在时光的边缘,抓到了关于它的一个小尾巴;我淌在记忆的小河里,捕捉那些关于它的点滴记忆。在这个冬日,突然回首,才发现它(土灶台)已经离我很遥远,它,就这样被我们遗失在成长的康庄大道上。
我其实自小不喜欢吃土灶做的饭菜的,尤其是菜,多是炖过来又炖过去的,口感实在是不好。不过有两样东西倒是极好的。一个是米饭结成锅巴,一个是烧饭时溢出在空碗里的“米汤”。冬日的晚上,吃完晚饭后,奶奶总是会抄起锅铲,“锵锵锵”地铲锅巴,然后在手上粘上一点温水,用手把米揉成一个圆球,递给我。辅之以温润的“米汤”,一碗下肚,整个人儿都热起来了。
一般饭后灶台下还会有零星小火苗没有完全熄灭,柴火烧过的灰烬扑闪着忽明忽暗的小眼睛。那时候的人儿还没有现在那么浪费,常常能把小东西发挥到最极致的用途。奶奶喜欢把过年祭祀以及庆祝用的粽子拿来,放到火苗堆里烤。烤过的粽子棱角焦焦的,出奇的好吃。那时我常常和奶奶坐在土灶边,分着吃烤熟的粽子。而爷爷,则是喜欢把他在地里种的芋艿拿去烤熟了,剥了皮粘着白糖吃。
那时候零食少,小店也离家远,记忆中也还没有香飘飘"捧在手心里的温暖"。却有这些奇葩的土吃食儿,不仅味美,而且下肚便让人觉得整颗心儿都被捂热了!
除了土灶“生出来”的美食。儿时的冬季,有另一种温情,叫亲情。那时候做饭常常是这样子的:爷爷生火,奶奶用土灶炒菜,一遍炒一遍和爷爷说火生大点或小点儿。日子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纷争,家里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没有被“网络”这个“小三儿”介入。
待到煮饭的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便会坐在土灶台的篝火边,偶尔添添柴火,翻动翻动。土灶里是熊熊的火焰的人脸上红红的,连眼睛里都映出了跳舞的火花。夏天的土灶是烤箱,而冬天的它却是一张温床。在火光跳跃间,坐在边上的人儿的话匣子也打开了。爷爷会和奶奶讲今天白天出去卖菜挣了几个钱,两人一起围在火堆边数钱。而我,更多的时候是蹲坐着看着火苗发呆,或者,会央求爷爷或奶奶讲点他们年轻时的事儿。
其实这样的冬天挺好的,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是刮不进有土灶台的人家的。门外是再冷的天寒地冻,门内依旧是悠悠的桃面春风。现在,我们的冬季在高高的楼宇中度过,在面对荧荧的手机屏幕中度过,在空调暖气的房间中度过,你说你不冷,那,你的心,是否还如当年般温润呢?
不论你在何处,远方的我赠你一方过冬良药:土灶台+各色心情调料+一瓢亲情,请务必辅以细火慢炖,灶台可以没有,但是与家人的陪伴与交流在这个寒冬一定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