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2015-10-20 12:43:32)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在推崇速度与功利性的今天,网上阅读已经成为前沿潮流,纸质阅读世风日下,手捧书本的人还有几何?有人说,英特网无孔不入,电脑、手机、电视全覆盖网络,点击一下就可瞬间收索到你要阅读的文章,方便之极,谁还会拿着那笨重的书本翻阅?

     你倘若手捧一本书在广场、街头、公园,或者公交车上阅读,会吸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老土,尤物!

      那些自以为时尚、高雅的人士,素不知手捧一本书阅读的境界与乐趣。洗干净双手,放松心情,心无杂念地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静坐在自家的沙发上阅读,不受任何干扰,咀嚼文字,超然地与书本对话,不亦乐乎?坐在郊外坐在草地上阅读,忘我陶醉地沉浸在书香中,只听风声,只闻花香,岂不美哉!尽管今天网络很发达,然而那种手捧书籍离开电脑,静心阅读的快乐依旧醉然于心。

      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与灵魂的对话,也是世上最完美的倾诉与倾听,是源于心灵深处的默契。有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在一次次与灵魂的对话中,我们的思想渐渐地被打磨出成熟的姿态。手捧书籍,心游走于文字间,感受着那种与呼吸相和的韵律,恍若春回大地,春之声,声声渐入耳畔,于是,便会心安,便会知足。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有书相伴,墨香袭人,且能从书中品出味道来,心中自然涌满喜悦,进而由衷地欣慰,随即平添了读书的乐趣,也怀念着与书相伴的美好时光。

  由“书香”想到宋人程颐有语:“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有“书香气”的人,读书时一定是品出了那书的味道,是进入读书的真境界了。

  一书在手,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声音,心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手叫绝。长久的读书使得心养成了恭敬的习惯,可以懂得世上可以为师的人很多,可以懂得生活中要具有洗耳倾听的姿态。

  秋水绵绵,白云悠悠,梧桐树下又一秋。一本书,一把椅,一盏清茶,读起来,心内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在书中放置香草,不仅可以防蠹虫咬蛀,还可以给书留下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品书香,其实品的就是那文字的灵魂,品的亦是书中的精华。品,要静心,静心地去阅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心无旁鹜地潜心阅读,常与书香相伴,那文字的熏染,可使心灵变得更聪慧、更高贵。

  月华初上,黑夜里静静地于灯下,静静地读一本书,浏览心仪的文字,十分惬意。博览古今,广泛阅读,可让人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如大海一样的声音,尽管它是那么微弱,但是依然能够穿透心灵的厚壁。

     阅读,有外在世界的精彩,更有内在真正的自我唤醒,仿佛是与智者交流,心灵得以洗涤,灵魂被唤醒。灵魂如花绽放,生命的每一天才更有意义,每一天都是那么的馨香久远,而阅读与倾听,是让人精神愉悦和内心丰盈的最好方式。

      读书要思考,不能仅仅做个嗜书之徒,你到底收获了些什么,为什么要阅读?

手捧书卷孜孜品味,是心灵最渴求的享受,更是种难能可贵的奢侈。语言本身就是带有诗意的,就如同玫瑰代表爱情一样,你要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一份火热的心态,才能真切的感受和拥有。然而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周围更多的人却常常忽视了语言的这种诗意境界,仅仅把语言当作“人类交际的工具”,这就如同面对一桌丰盛的晚餐,只想到可以填饱肚子,却想不到对酸甜苦辣的品味。

  究其原因,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心境,一种宁静的,专门用来读书的心境。环顾四周,我们上班时间忙于疲累、繁琐的工作,业余时间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快捷和方便。我们的手指头被各式各样的遥控器和键盘锁定着,再无力也无心翻动薄薄的书本。再有,那些来自于事业、人际、爱情、婚姻等等的无休无止的压力,无端无缘的浮躁,也渐渐吞食了读书的心境,侵蚀了人生的美妙时光。尽管非常羡慕陶渊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浮躁中的自己,是再也不能将那种手指轻轻翻书的恬静的感觉找到了。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时间本来就珍贵,油盐柴米、礼尚往来、工作劳苦等等生活细节还不知趣的来打挤。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静下

心来,专专一一地读上几本书?

  《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一直对我启发挺深。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两人看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专心致志挥锄劳作,把金子看得跟瓦石没什么两样。华歆却将之拣起来又扔了出去。后来两人又同坐一张苇席一块读书。一天,有位高官从门口经过,管宁视若无睹继续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而华歆却赶紧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管宁觉得华歆心底紊乱,不能专心学习,与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就拿出刀子割断席子,与华歆绝交,还对华歆说道:“你不再是我的朋友!”许多年后,管宁学有所成,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我们在现代日益强烈的生存竞争下读书,所缺少的正是“管宁专心向学,心无旁骛”这种心境啊。

  静心,才能将心神处在一种空灵的意境,我们才能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这种意境下读书,才能真正品味到文字之美、之奇、之妙来。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过”,另一种是“读懂”。前者仅解决一个是否读了的问题。后者则不同,它不只是简单的用眼睛去感知文字,更用思想、意识、心灵去触摸,去感悟文字中蕴含的奥妙,从而调动和支配起自己的情感和阅历。艺术本身含带的抽象成分太浓,有些东西看似不似,朦朦胧胧,没有心灵的默契,很难唤起情感的共鸣。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没有处在空灵状态的感觉去破释,你就永远只是观望艺术盛宴的门外汉。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静心,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超然物外。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事实上,我们常常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光线太强,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或人情往来不能不去等等。其实,这一切理由皆在于无心啊!如若真能做到“苟能发奋自立”,那么读起书来则“蝉虽噪”而“林俞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埋怨这埋怨那呢?

  静下心来,朋友,好好读上几本书,无论世界发展到何种程度,这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剂补药!

  先贤们将“手不释卷”作为好读的象征,然而到了今天,手捧书本的能有几人?埋首凝视的,多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上要么动漫,要么微博,要么网文。手捧书本庶几成了另类。

    我们为什么手捧书本?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时间手捧书本的,哪怕是小学语文课本。但很少有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或许,有人觉得读书这件事高雅有范,是生活品质精神层次的象征。于是买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展示在客厅或办公室。有人则把阅读作为任务,今天应该读完这一册,明天必须读完那一册,堆积如山的书却永远也读不完,何况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自然也有人相信手捧书本根本没必要。对于他,识人重于识字,经营强于研读,赚钱胜于藏书。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汉代刘向的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不善读足以致愚”。书,被看做是一味良药,或者是一把钥匙。良药应对症而服,钥匙则要找到合适的锁。真正的阅读,“可以医愚”的阅读,就是我们与书建立了顺畅的联系,展开了自由的对话。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是愚顽的,但聪明人最大的本领恰恰是擅长于释疑解惑。寻找合适的书本,努力读懂它,打开心窗,拓展视野,获得解题的方法,是一条永远也没有止境的人生之路。从这个意义上看,阅读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能否进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地。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有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语言是存在的家。”当你疏于阅读,甚至拒绝阅读,失去了使世界符号化与秩序化的能力时,世界人类的家园对你将不复存在。你只肯耽在你的一片狭隘天地里,不愿意与整个世界有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只是一种自我放逐,是一种自闭症。所有的书本,无论深奥的还是浅显的,优雅的还是通俗的,都是在用不同的语言阐释着这个世界或世界的某一侧面。我们与书对话,仅仅是因为我们希望提升自己,不游离在世界这个整体之外,不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所抛弃。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当我们手捧书本,进入真正的阅读状态,这个纸质的东西竟悄然消逝,变成了一连串符号,一连串为我们而存在的符号,与我们的灵魂交融,产生共鸣。进而,这些符号的创作者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侃侃而谈。他用自己的惨痛经验、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探究所得,告诉我们许多未必能很快理解的东西。于是,一个奇趣的景象出现了。我们呼吸紧迫,心跳加快,忍不住大声拍案叫绝,浑然忘却自己完全是一个局外人……

      我们为什么手捧书本?或许只有一个回答,我们在与古往今来的智者对话,从他们那儿获取清泉,浇灌我们的灵魂

      书是心灵鸡汤,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捧读一本好书,感闻书香,细细品读,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怎能不说是美事一桩?我们欣欣然向往着,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于是,每月共读一本书的计划付诸实施。然而,要我们的孩子读整本书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而且经过观察研究,发现许多孩子不会读书:有的手捧书本,心浮气躁,眼神飘忽;有的走马观花,读过就像过往云烟,影迹全无;有的逐字默念,读书像蜗牛爬行,进展缓慢,因此,重视“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不能静心阅读,靠纪律、靠说教,没用;提升认识水平,靠讲解、靠自悟,行不通。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我慢慢摸索出提高孩子读整本书的兴趣和能力的策略。在指导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期待,让孩子们先快乐起来,才能让他们静静地进入文字阅读,利用导读法,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故事,最终分享交流,观点碰撞,从而有所启发,有所收益。.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手捧一本书阅读,是绿色的阅读,没有辐射,更没有淫秽图片和广告的骚扰,安静地,健康地,幸福地,分享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有书相伴,墨香袭人,岂不美哉,悠哉,乐哉?!

        一本书,一把椅,一盏清茶,读起来,心内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静下心来,朋友,好好读上几本书,无论世界发展到何种程度,这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剂补药!

       在中国号召全民读书的今天,你,我,他,都应该郑重地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把读整本的纸质书当做一种习惯,一种时尚,一种责任,把五千年文明传承下去,延续下去,发扬下去。

      作为老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地鼓动、示范、引领我们的学生饶有兴趣地去阅读,让《窃读记》中“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转载]朋友,你还能手捧一本书静心阅读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