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光治:格律竟成了治疗新诗的灵丹妙药?!

(2015-10-18 14:13:41)
标签:

文化

杨光治

格律竟成了治疗新诗

灵丹妙药?!

羊城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杨光治:格律竟成了治疗新诗的灵丹妙药?!



 

  格律竟成了治疗新诗的灵丹妙药?!

  

 

□作者:杨光治     原载:《羊城晚报》2015年10月18日第A8版

  

        近日读了朱子庆先生发表于9月27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评论版上的《当下新诗为何总是闹笑话》(下称“朱文”》)一文,颇有感想。

  近十来年,新诗景况的确不妙:虽然作品甚多而且“大奖”频频,可是具有感染力、启发性的真诗少之又少,其中的“梨花体”、“羊羔体”式的无关痛痒的分行文字,还成了令人想笑却笑不起来的“笑话”,导致新诗的声誉大减。朱文直率地揭露真相,痛陈弊患,确是有胆有识。但也许由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缘故,将“笑话”覆盖整个新诗领域,那就有失偏颇矣!朱文还将当下新诗的弊患归咎于“自由”——没有格律,认为它“是一杆没有准星的枪”,“无需用瞄准,只管打就是,打到哪儿算哪儿”。

  将诗歌创作与“自由”截然对立,此论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事实上,没有“准星”的新诗自开创以来,优秀之作不少。诗的好劣并不决定于是否具有格律这个“准星”,而决定于是否有真情至感,是否能灵巧地驰骋形象思维。

  朱文认定“旧体诗的形式格律,力行就能尽善尽美”,将格律的重要性抬得太高了。其实,格律绝对不是诗歌优劣的决定因素。唐朝崔颢的《黄鹤楼》不合格律,但广为传诵,南唐卢郢的《黄鹤楼》虽完全符合格律,但其影响远不及崔诗。据笔者了解,现今人们写作旧体诗词,大都认真追求格律,持着有“准星”的“枪”——遗憾的是,由于技法不精或目标不对,因此近似“笑话”的货色也甚多。

  朱文说:旧体诗的形式格律“装饰了诗的声韵、意态美”。说得对!而且还应当增加一点——促使作品精练化。但朱文进一步说,格律能够 “穷尽形态反逼诗人交出内心、交出体验, 从而催生和幻构了汉诗特有的艺术意趣和意境”,意是一旦掌握格律,就可以成为优秀诗人、词家,此说则近乎天方夜谭。其实,诗人是否交出内心、交出体验,完全是由诗人的主观意识、创作态度来决定的;能否营造“汉诗特有的艺术意趣和意境”,则与诗人的修养、情趣和艺术功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近代曾有名人指出:“这种体裁(指旧体诗)束缚思想”,对此古人也深有体会,因而想出了变通的办法,如规定某些句式的平仄可以“拗救”,可以“一三五不论”等。如果我们在创作时为了遵守格律而伤害情意,那就得不偿失。所以马凯先生提出“容正求变”,“即尽可能地遵循’正体’——严格的诗词格律规则,同时又允许有‘变格’”的主张。这就是要求给予格律诗创作一些“自由”。聂绀驽的作品很多都不遵照格律 ,采用“半自由”的手法来写,却被众口交誉,这一事实值得我们思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