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帆:解析网络写手

标签:
文化南帆解析网络写手文学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解析网络写手
■作者:南 帆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resfiles/2015-10/01/s_207385_148142.jpg |
南 |
不少第一代写手曾经回忆初涉网络文学的单纯追求。那个时候他们从未将写作与金钱联系起来,写作的动力是青春、激情与自由。然而,现在的写手一出道就是如此世故:没有钱为什么累死累活地写作呵。将写作视为一种换取口粮的生活技能,这无可非议。我的问题仅仅是,还有没有金钱之外的追求和标准?
与纸质作家比较,网络文学的写手相对年轻。考虑到他们写出的字数,年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年轻意味着精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可以胜任激烈的写作竞争,充沛的体能是工作量的保证。许多时候,他们的工作强度令人想到了运转不息的写作机器。人们几乎可以得出一个不无贬损意味的结论:网络文学对于一个写手的体力要求远远超过了思想、见识、文化修养和语言能力的要求。这也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年轻的意义超过了积累。
网络文学写手的另一个特征似乎是不无莽撞的大胆。如果说,年轻的作者擅长的内容是青春感伤或者爱情的渴望,某些时候也可以批判老于世故的社会缺乏激情,批判泛滥的实利主义和犬儒主义,那么,那么多的网络文学写手拐入历史文学的确让人意外。通常,涉及历史的写作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作者不仅要熟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熟悉围绕这些历史事件的种种细节,这种熟悉的程度必须到了敢于参与历史学专业对于相关专题的学术讨论;而且,作者还要了解当时的各种日常生活细节,譬如服饰的特点,礼仪、建筑、民俗的特点,如此等等。这些方面的纰漏往往被称之为“硬伤”。
在专业圈子之内,“硬伤”甚至比观念的失误还要糟糕。观念问题还可以用“见仁见智”加以辩解,学识的“硬伤”只能解释为无知。对于纸质文学说来,历史决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涉足的地带。
然而,许多网络文学写手勇气十足地摆弄历史。他们没有上述的顾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其说这是最为严谨的领域,不如说这变成了一个最好玩的领域。从武侠出没、后宫内斗、和尚道士的方术秘技到西域荒漠的奇花异草,所有日常现实无法展现的景象都可以塞入“历史”。除了历史学家,又有多少人有资格同时有兴趣追究这些问题呢?
我希望这些叙述不要仅仅留下一个否定的印象,我还想指出的是,网络文学是否打开了使用历史素材的另一种可能:没有必要考虑严格的历史真实,没有必要与各种历史著作相互参照,考辨求证,文学仅仅营造一种大致的历史感就可以了。纸质文学之中曾经出现过有趣的探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苏童曾经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 《我的帝王生涯》。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古代的帝国,虚构了一个兄弟争夺皇权的故事,竞争的胜利者终于带着一片苍凉的心境面南称孤。
尽管中国的历史上从未存在小说所描述的这么一个王朝,但是,宫殿、大鼎、后宫、太监等元素造就了一个真切的宫廷氛围,一种虚拟的历史感。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关于历史的“小说”。很难断言网络文学写手有意追随这一部小说,但是,必须承认,在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历史材料的时候,网络文学可能在历史、虚构与想象之间开拓出某种新型的可能。这种可能能够走多远?批评家有理由关注这种动向。
网络文学写手常常引为自豪的是,他们敢于单打独斗,没有必要依赖什么作家协会这一类机构的提携,甚至也没有必要接受学院的正规训练,遭受文学史或者文学理论那些学术术语的痛苦折磨。我手写我口,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网络慷慨地为一切文字提供出口,那些苛刻的编辑再也不能任意地刁难了。
小学教师、公司职员、“理工男”、厨师、打工者,所有的人都有权利在网络空间编织自己的文学梦。当然,没有人天真地认为,文字出现在网络上就是成功。市场的检验是成功与否的最后证明。一个写手必须勇于面对市场上的读者,二者之间的其他环节都是多余的干扰。
相当多的网络文学无法避免两方面的问题:一,语言表述草率平庸,泥沙俱下,人们很难从中察觉精深的意味,更难发现个性化的风格;二,一些写手很快显露出难以为继的迹象,原地徘徊,重复的主题、情节构思似曾相识。第一波激情挥霍一空之后,职业训练的缺乏很快就显出了后果。没有文学传统的补给,没有职业训练提供的耐力和循序渐进的路径,枯竭的来临往往比预料的还要快。某些时候,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读者的反应作为完成一部作品的后续动力,譬如要不要让一个恶棍及时地死去,或者,要不要让一对恋人终成眷属。
相对于纸质文学,网络文学尤为热衷于与读者互动,网络为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许多古典作家表示,他们管不住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主人公根据自己的意志恋爱、结婚或者自杀,外力无法扭转他们的性格逻辑,这是一些“真正的”人物性格而不是随意捏造的蜡像。
相反,网络文学的不少写手习惯谦虚地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正情节的走向,改变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结局。否则,他们可能遭受读者的抛弃,粉丝的大规模下线直接意味了经济损失。尽管重视读者正在成为一个普遍的理论倾向,但是,重视读者决非唯唯诺诺地取悦读者。一个作家之为作家的前提是,他对于这个世界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发现。如果他的工作只是迎合通俗的想象而无法展示一个富于创造力的独到心灵,那么,这个职业再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除了收入。
大部分网络文学并没有兴趣追求结构、无意识、叙事模式等等晦涩的话题。为了投合普遍的“碎片化阅读”,写手的意图就是浅白,通俗,让读者可以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他们心目中,艾略特的《荒原》也好,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好,这些深刻的玩意还是留给学院派享受吧,简单和好玩才是后现代的至高原则。网络文学的读者愈来愈多,读者人数的增加速度是纸质文学无法比拟的。网络文学正在以强硬的姿态挤入批评家的视野,视而不见已经不可能。人们终于发现,要给这个庞然大物腾出位置,原先的文学版图必须做出深刻的调整,一系列既定概念、范畴的有效程度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文学的传播工具、读者与大众、市场与文化商业、作家的文化身份、雅与俗之辩、作家的成长与成熟、写作速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不需要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