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为什么获得诺奖的是莫言和屠呦呦?

(2015-10-06 20:26:39)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为什么获得诺奖的是莫言和屠呦呦?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通过查询履历得知,屠呦呦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我们再看我国另外一位获得诺奖的中国人,莫言。下面是他的简历。

莫言,作 家,1955217日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 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 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 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 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10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 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通过两人的简历,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履历都是踏实的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去完成自己认为自己生中最值得做的事情,并没有考虑任何的功名、利益等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这是心态的问题。

再者,我们还看到,他们的人生起始阶段并不精彩,并不是我们的高考状元,并不是我们医学界和文学界的“精英”,可以说他们在我们国内的业界并没有那么大程度的被认可。但,为什么国外会认可呢?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笔者发表如下观点,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第一、     我们的“院士制度”出现了问题

我们先看一下,相关规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第六条 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第七条 对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进行。

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我们的院士是由组织推荐的,本人不得毛遂自荐,你本事再大,组织不认可你,也白搭,看来,你想当选的话,首先得搞好组织关系。既然是通过关系上去的,毫无疑问,那样你必须得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去搞关系,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讲,搞关系应该比搞研究要轻松的多。

因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选出的院士一直被社会诟病,学术造假、评选贿赂、道德败坏等黑幕频繁涌现,也令人痛心疾首,极大地败坏了院士的社会声誉度。近年来,两院院士和高校一样疯狂扩招,顶上“院士”头衔的人数特别是官员越来越多不断增加,在此种情况下,中国的科研水平能有进步?

第二、     我们的教育出现了更大的问题(以下片段摘自晓妍凤平的博客)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出不了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应试教育妨碍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真正的智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智慧,启发思维,培养思维方式。特别是文科教育,思想性更明显,它教的是思想,是思维方式,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其实也是创造力,是社会的活力。这些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但我们的应试教育,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需要全国的同龄孩子们在模式基本相同的学校里,开设基本相同的课程,使用基本相同的教材,接受基本相同的教法,做着基本相同的练习题,使用模式基本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使用基本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即使那些论述题、简答题,也有明确而具体的评分标准,要按照给定的“答案要点”分条给分,弯弯的月亮只能象小船,象香蕉就是错的,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引进死胡同。逼得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在答题时先要揣摩好命题者的心思。即使是那些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色的写作,也在评卷老师深层意识里暗藏着“主题”“思想”“意义”方面的标准。我们说,用统一的标准在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器件是好器件,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人才绝不是好办法!用一个模子塑造出统一标准的人,那只是对人性的扼杀,绝不是教育!

 教育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考、比较、辨别的能力。但是应试教育要做的恰恰相反,它就是要掐灭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究勇气,就是要学生相信“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因为按那上面说的去回答就可以得高分,否则就生死难卜,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当儿戏。所以,应试教育的第一大功效,就是尽量把所有的学生教化成一个脑袋。既然别人已经代替我思考了,我还需要有思想吗?既然结论和观点都是现成的,而且还是被规定为唯一的,还用得着我去思考吗?这样的教育培养的只能是思想的懒汉。应试教育到底是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还是泯灭个性、扼杀创新?答案不言而喻。这一教化结果大多时候是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来实现的。

应试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多种天赋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7种: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智能较强,公关人员的人际智能较强等。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而应试教育一直只强调学生在数学逻辑智能和语言文字智能两方面的发展,这显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整齐划一、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扼杀孩子的天性和个性,难以考核学生的多元智能,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导致大量的人才苗子被扼杀在青少年时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体音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而整齐划一、分数至上的应试评价制度,难以考核学生的多元智能。

 我国的教育,虽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学也开设了体音美课程、德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但在“差一分就上不了大学”的高考现实面前,老师和家长只能逼迫孩子在高考考试科目上下功夫了。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只关心升学率,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学校和家长都无暇顾及孩子多元潜能的开发,孩子的才华和天赋,会早早被应试教育制度扼杀!如此下去,在应试教育终结之前,中国将要损失成千上万的英才!许多学习成绩一般,但日后有可能成为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艺术家、体育明星之类的学生,他们的才华和天赋,很可能被应试教育扼杀在了青少年时代。

 社会对人才需求多种类,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培养标准也要多规格,人才的多规格决定了高考遴选也要多标准。

在此种教育下,已经将学生的天赋泯灭,如此怪胎教育如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三、        我们评判人才的标准出现了问题

我们看一下诺奖的评判标准:

诺贝尔基金会没有权力决定,国王也没有权力决定,国王唯一的任务就是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基金会就是经济组织,准备发奖的钱,举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瑞典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和颁发上是唯一的权力,没有任何人可以分享这种权力。

奖项与国家无关,是授予得奖人本人的,遗嘱是在瑞典的国家主义盛行的时候写的,当时没有人理解诺贝尔为什么把财产给国际上的人,而不是给瑞典人,这是有争议的。

而我们的评判标准呢?我不说大家也明白。

莫言和屠呦呦的获奖扇了我们的整个教育的评价标准(从小学到院士)一记狠狠的耳光,一个小学辍学的人凭着“用魔幻现实 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了诺奖;屠呦呦一个“三无人员“(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也获得了诺奖,真不知道是瑞典学院学院的评审专家脑子进水了还是咋地?

中国的教育,说了多少年,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么多年鲜有大的改革,如今推出的“高考“所谓改革,我认为起不到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

最后敢问?向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如果还不能得到一鼎院士帽的话,让现在的院士(724人,现在还健在的情何以堪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