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为什么获得诺奖的是莫言和屠呦呦?
(2015-10-06 20:26:39)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为什么获得诺奖的是莫言和屠呦呦?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通过查询履历得知,屠呦呦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我们再看我国另外一位获得诺奖的中国人,莫言。下面是他的简历。
莫言,作 家,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 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 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 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 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 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通过两人的简历,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履历都是踏实的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去完成自己认为自己生中最值得做的事情,并没有考虑任何的功名、利益等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这是心态的问题。
再者,我们还看到,他们的人生起始阶段并不精彩,并不是我们的高考状元,并不是我们医学界和文学界的“精英”,可以说他们在我们国内的业界并没有那么大程度的被认可。但,为什么国外会认可呢?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笔者发表如下观点,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第一、
我们先看一下,相关规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第六条 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第七条 对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进行。
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我们的院士是由组织推荐的,本人不得毛遂自荐,你本事再大,组织不认可你,也白搭,看来,你想当选的话,首先得搞好组织关系。既然是通过关系上去的,毫无疑问,那样你必须得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去搞关系,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讲,搞关系应该比搞研究要轻松的多。
因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选出的院士一直被社会诟病,学术造假、评选贿赂、道德败坏等黑幕频繁涌现,也令人痛心疾首,极大地败坏了院士的社会声誉度。近年来,两院院士和高校一样疯狂扩招,顶上“院士”头衔的人数特别是官员越来越多不断增加,在此种情况下,中国的科研水平能有进步?
第二、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出不了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应试教育妨碍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应试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多种天赋
在此种教育下,已经将学生的天赋泯灭,如此怪胎教育如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三、
我们看一下诺奖的评判标准:
诺贝尔基金会没有权力决定,国王也没有权力决定,国王唯一的任务就是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基金会就是经济组织,准备发奖的钱,举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瑞典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和颁发上是唯一的权力,没有任何人可以分享这种权力。
奖项与国家无关,是授予得奖人本人的,遗嘱是在瑞典的国家主义盛行的时候写的,当时没有人理解诺贝尔为什么把财产给国际上的人,而不是给瑞典人,这是有争议的。
而我们的评判标准呢?我不说大家也明白。
莫言和屠呦呦的获奖扇了我们的整个教育的评价标准(从小学到院士)一记狠狠的耳光,一个小学辍学的人凭着“用魔幻现实 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了诺奖;屠呦呦一个“三无人员“(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也获得了诺奖,真不知道是瑞典学院学院的评审专家脑子进水了还是咋地?
中国的教育,说了多少年,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么多年鲜有大的改革,如今推出的“高考“所谓改革,我认为起不到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
最后敢问?向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如果还不能得到一鼎院士帽的话,让现在的院士(724人,现在还健在的)情何以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