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论杨文丰生态散文的诗意建构

(2015-09-15 10:11:58)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论杨文丰生态散文的诗意建构   

          ■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能源资源枯竭、雪山冰川融化、湖泊河流干涸、空气水源污染、自然灾难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批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自觉承担起生态责任,高举起生态文学的绿色旗帜,以文学的形式呼吁珍惜和保护我们绿色家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生态文学应运而生。所谓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 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生态散文是生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于文体灵活自由,短小精悍,便于表达思想情感,为关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作家所钟情。

杨文丰是我国近年来热衷于生态散文创作的作家之一,创作了《自然笔记》、《我是红豆杉》、《尘寰里的绿叶》、《绝种动物墓碑》、《海殇后的沉思》、《心月何处寻》、《雾霾批斗书》等一系列颇有分量的生态散文,这些散文通过运用诗意化的生态话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生态危机的痛惜,表达了对自然精神的探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理想的追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震撼力。

一、诗意栖居的生态意蕴追求

“诗意地栖居”是德国作家赫尔德林率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非常值得地,并且诗意地 / 人栖居在大地上”。贝特也认为“‘栖居’意味着一种归属感,一种人从属于大地、被大自然所接纳、与大自然共存的感觉,其对立面是失去家园”。[2]杨文丰的生态散文写作在潜移默化中应和了赫尔德林、贝特等生态作家的观点,从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生态胶合的层面切入,极力描写人类的一种“非常值得”的“诗意地栖居”,亲近大地,回归自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归宿。

(一)对自然生态的审美观照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许多生态散文直指受到破坏的环境和失衡的生态。与这些散文不同的是,杨文丰的生态散文并没有向人们展示骇人听闻的生态破坏的惨状,也没有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悲剧,而是运用“溢美之笔,描绘、体悟精美的自然风土,多幽思,平静而闲静”,即便运用“忧患之笔,探入日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广、深刻、深远、沉重,然却并不哀伤”。[3]

动植物是生态环境的监测器,所以动植物题材成为生态作家重要的写作资源。因为人类的侵蚀,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物种越来越少乃至濒临灭绝,有的还被残害、活剥、宰杀。但是,这些惨不忍睹的场面不会直接呈现在杨文丰的散文中,杨文丰的生态散文更多的是通过描摹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情景,表现作者对自然的挚爱之情,并让人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往往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真谛。《萤火虫》中,通过忆想多年前的夏夜秋夜,在郊外邂逅萤火虫的温馨和谐的画面,“萤火虫在我跟前一流一闪”,在我居所之处的“松林、蓬间、屋脊”仍可觅见萤火虫一闪一闪的踪影。生态审美反映的恰是这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关爱自然生命的狭隘。就算现在“霓虹华灯”越来越多,越来越亮,萤火虫的生存空间遭受严重侵蚀,久居繁华都市之人,似乎也对萤火虫之光不屑一顾,但是,作者仍憧憬着这样一幅美好图景:“倘若许许多多萤火虫,也营集起来,并且形成一个蓬蓬松松、飘飘移移似飞碟一般的大小的光团,流经一个地方,一闪一闪地,就映亮一个地方,那情形,又该给人怎样的神奇、怎样的美感呢?”杨文丰的散文世界到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深情祈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自然景观被吞噬。杨文丰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生态散文,依据自然环境生态的现实同时又不被现实所拘泥,融现实关切和审美愉悦于一体。《相看不厌美丹霞》写的是作者第四次上丹霞山的体会和感悟,“此番第四次入山,我与她,才算得上真正相识”。正因为如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赤壁,静谧秀美、汪汪碧绿的锦江,性感、神秘的奇石,在作者笔下刻画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但是作品绝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审美,而是把目光凝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美的背后隐患重重,因为人类不断给丹霞山冠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一串盛名,“声名喧嚣尘上,经济随之,喧闹随至”, 丹霞山“还能葆有宁静吗?还能葆有神秘吗?可能不受伤吗?”作者颇费笔力地描绘丹霞山的美,旨在疏通和温暖人们本不该麻木的忧患脉络,与自然和谐相守,“相看两不厌”。

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作品亦是一样,《海殇后的沉思》没有按常规的思维大篇幅地描写海殇后满目苍夷的景象,而是对“人类中心论”和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审美观照。作者于细微处描绘了海啸来临前,一头大象长鼻一卷救起海滩上两三顽童大步离去的场景,这好比“温柔一刀”, 不得不令人类反思,是野生动物“它们”比人类更具危机意识,更能领受大自然的威严?亦或是人类还沉浸在“战胜自然”的企妄中?

杨文丰曾说过:爱,是生态散文的“助产器”。因为爱,才能发现自然之美,用美去感染人。通过对美的事物、景物和环境的倾情描绘,唤起人们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呵护人类共同家园的意识,呼吁人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平等地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与梭罗在大自然中寻找美感与愉悦,与霍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感激与热爱是一脉相承的。

(二)对人性生态的终极关怀

杨文丰十分推崇爱默生“自然是精神的象征”的说法。爱默生的《论自然》主要探讨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他认为自我与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一种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的象征。自然界的每一种景观,都与人的某种心境相呼应,而那种心境只能用相应的自然景观作图解”。他教导人们捕捉弥漫于空气之中、生长在谷物内、蕴藏在水源里的道德情感,并从海边的岩石那里学会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蔚蓝的天空中获得心境平和的诀窍。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永恒的宁静中,人又发现了自我[4]受此影响,杨文丰在“以科学家的目光观察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描绘自然”的同时,总是“以思想者的思考来认识自然”,[5]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反省失衡的人类“精神生态”。

杨文丰生态散文的终极关怀表现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即对自然生命价值的体认,对于所谓自然之“道”的终极领悟和思索。《病盆景》把“盆景的病”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文化的高度。对于作者而言,盆景所谓“巧夺天工的形状”和“野趣”,反映的是人类病态的审美观,是“美学的难题和病社会的缩影”。“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本是中国艺术的主张,但在制作盆景时,人却一以贯之在“伤残造化”。多年来病盆景不仅仅没有消亡,而且花样翻新,这不再是简单的盆景“被制造”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惯性,是病文化对人的左右,以致左右艺术,盆景依然被一天天制造。作者的观念似乎很悲观:或许,人与盆景的问题,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惟有在人类消亡之后,才可能趋于和谐吧。作者把对于盆景的写作,推向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从简单的盆景的思考,推向了对整个地球村的担忧;从对于盆景的忧思,推向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忧惧。这不仅是对生态责任意识回归的呼唤,同时也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杨文丰生态散文的终极关怀还表现在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批判。自然的异化、衰败,是因为人类一切以自己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的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所致。正如爱默生所言,“自然的根源在人类的心智中”,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性危机的反映,生态失衡本质上是人性失衡的表现,要建构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诗意地栖居,首先要建构人类的精神生态家园。在《心月何处寻》中,作者更是直接高声呼喊:“人类的‘精神自然’,你在哪里?”中国人喜欢寄情于月,人月相亲,月寄人生。人的“心中明月”是闲静、清幽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幻想”,让人浮想,顶礼膜拜。然而,工业科技却彻底无情地扯去了千万年来遮掩明月的美丽面纱,并且不断地异化、恶化,“像脱缰狂奔上原野的野马,正以前所未有的范围、层次和深度,在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此时最可怕的后果不是“疮痍山河”,而是人类对于“心月”和“心灵自然”的毁灭。人类成为了“自己亲手创造的传统自然美学的‘掘墓人’,美景沦丧的‘刽子手’,与自己角力的大敌”。[6]可见,自然生态危机要从人类文明中寻找,只有对人类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彻底反思,重塑人的生态观、价值观,采取一种新的合乎生态规律的方式,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和谐,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生态的平衡和谐。

二、诗意化的生态话语建构

从现实目的看,生态文本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批判性。但是,杨文丰的生态散文并未落入严肃说理,板着面孔说教的窠臼,而是用心灵与自然沟通交流,以一种审美的批判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诚如前文所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性生态尤其是人的生态意识的自觉形成才是关键。生态意识的自觉形成绝不是靠强硬的灌输和喋喋不休的说教所能达到的,特别是当它以文学形式呈现的时候,更应当注重生态理念、生态思维的形象化和情感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生态意识。这与杨文丰的创作理念非常吻合,即生态散文的话语“不但应该词语如花,而且词语里还应多有绿叶。鲜花和绿叶,相互映衬,相辅相成,有机而质感,富含生命汁液,原色,辽阔”。[7]杨文丰生态散文之所以体现出浓郁的诗性和诗意,正是与他在散文中精于修辞,工于炼字是密不可分的。

(一)耐人寻味的引用和警策

杨文丰生态散文的开头几乎都会有一则“引子”,或妙引诗文名言,或自抒哲理警句,使作品一开篇就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典雅新颖,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意义,似一个个精美的标签,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台风现象》的“引子”引用了被誉为“环保运动之母”蕾切尔·卡森的“‘征服自然’简直出语傲慢,是饮毛茹血时生物观和世界观的产物,那时,人以为大自然是为了人才存在的”,《雾霾批判书》引用了德国伟大思想家恩格斯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此类引用直接点题,在更高的意蕴层面上引领读者深入阅读。《蝴蝶为什么这么美》引用了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蝴蝶在思索中幻想美,因此它有冲破现实之茧的生命利剑”,《地球日》引用了中国著名诗人海子的“大地微微颤栗,曾经饱经忧患,在这个节日里,你为什么更加惆怅”。此类引用,表意相对委婉、隽永。初看时,读者一般只会想到蝴蝶由丑变美破茧而出的生命过程,同时会猜想“现实之茧”以及“冲破现实之茧的生命利剑”还有何深意呢?海子的“这个节日”指的是“春天”,那么,“地球日”到底是个什么节日呢?它为什么也饱经忧患和惆怅呢?这些疑惑,激起读者急切往下读的兴趣。

除了运用引用,杨文丰还力求写出“居要”的“片言”,语简言奇、富有哲理,并使之成为全篇的“警策”,也就是“警句”。《鸟巢》写道,“人的双掌一合拢,竟然就已是鸟巢……”。《绝种动物墓碑》写道,“将地球变成动物公墓,就等于人类是永远生活在公墓里了。”作者将自己的生态观凝练成哲思之语,发人深省,颇有一语双关之意,读者要想了解内里的意思,唯有深入阅读。

即便在行文的过程中,杨文丰也经常辅之以名言、警句穿插衬托,甚至以不同于其他正文的字体另列一段突显出来,构思新奇,引人关注。以《蝴蝶为什么这么美》为例,文中使用引用约12处,使用警策约8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蝴蝶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形成了独特的抒情格调,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做到了完美的结合,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二)浑然天成的仿拟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方式,即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的结构形式,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或语篇,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雾霾批判书》中,作者身处已被浓浓雾霾严实覆盖的城市,不敢张大嘴呼吸,更不敢深呼吸,不免发出“真可谓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喟叹。“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仿照的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原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是:君子应像天宇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君子应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两个词为人们所熟知,还在于它们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这里却仿拟成了人类的教训。自然的确很伟大,人类“敬”她三分,她则“敬”人类一丈。经济发展带来污染排放增加,空气污染随之加重,雾霾天气随之形成,人类“自强不息”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自己的生命健康为代价。人类真能“自强不吸”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原有的崇高与经典顿时土崩瓦解。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仅着几字,尽得风流”的功力。

《缘何寻求还魂草》中,作者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三境界”或“三状态”。一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在李白眼里,敬亭山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最亲密的朋友。基于这个意思,作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平等共存、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二是“相看一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里把原句的“两”改成了“一”。敬亭山(即自然)的“一草二木三石四水五蝉六鸟七兽八气都是钱哪”,于是人类开始无休止地“开发、掠夺、残害、占有”,在这种情况下,敬亭山(即自然)还能“不讨厌、不厌恶”人类吗?三是“相看两俱厌,没有敬亭山”,随着人类无节制地砍伐、开发,敬亭山(即自然)千疮百孔,人类也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最终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两处仿拟打破了原句静谧平和的意境,在增添文采的前提下,徒增讽刺意味,妙趣盎然。

(三)生动形象的比喻

比喻不仅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而且可以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所以,历来为许多作家所钟爱。杨文丰也不例外。但一位思想和艺术都成熟的作家,总能在这看似平常的比喻上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自然笔记·包容一切的空气》中,关于空气的描写:“她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漂泊得似水。她深远、宽阔、无色、无味、透明、单纯、空灵。她的脚步,虚幻飘忽,无影无踪。你看不见她,尽管她有重量,更有形体,本非虚无。你用手抓她,先一握,再一拧,满以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却依然虚空。”这样的文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一下子变得具象和生动起来。

《自然笔记·蓝地球》中,解释地球为什么是一个蓝色的星体,这样写道:“波长较短的紫、蓝、靛等色光,在地球大气圈上层,一旦‘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质,必将‘共时性’地发生类似于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溅的散射、漫射,这现象,在宇航员眼里,便成了笼罩地球的奇特的蓝。”这段文字以人们熟悉的生活显性作比,解释散射、漫射两个专业术语,使读者通过感官体会理解抽象概念。

像这样贴切生动的比喻在杨文丰的生态散文中随处可见,无论对专业人士抑或对普通读者,都具有开阔眼界、启迪心智的作用,利于人们清醒通透地认识大自然。此外,还使他的散文渗透进浓郁的诗情。

(四)彰显平等的拟人

拟人是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杨文丰将自然人格化的写作,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生态观,作者以平等视角对待自然,高扬的是一种生命的平等意识,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尘寰里的绿叶》中,“在任何时候,在人间的任何地方,绿叶都是温热的,都是不设防的,都在表达自己的好恶”,“尽管绿叶命运堪虑,但绿叶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绿叶立场”,“报复事实上亦是一种绿叶立场。当绿叶对深重的伤害、对污染忍无可忍时,必然选择报复”。不禁让人联想起斗士的形象,爱恨分明,向人类敲响警钟,人类不善待自然,自然也将不善待人类,暴风雪、寒流、热浪等极端天气及其造成的自然灾害,就是大自然“以牙还牙”的报复。

除了在文中时而使用拟人外,有的作品还通篇采用拟人手法,《我是红豆杉》以一棵200多岁的红豆杉的视角,叙述了红豆杉的特性、用途、人文内涵,以及被人类戕害的经历。“我”本来为自己的形态优美、木质坚硬而感到自豪,为自己能给人类带来思念、相思和爱慕之意感到惬意,但进入20世纪后,“我”的命运彻底改变了,每天过着“忐忑不安”的日子,“我同胞兄弟”的树皮被剥掉拿去提取昂贵的紫杉醇,种子直接被拿去榨油、制皂,树木被砍掉制造家具舟船。红豆杉直接站出来反诘,“你还是人吗?我自然界的朋友!你知道剥皮的滋味吗?人的痛感全在皮肤上。你也试剥剥自己,不,只轻割一下自己的皮肤就够了,你试试?”拟人,赋予环保这个老主题以灵性,大自然与人直接对话,让人感同身受,不得不使“人”这个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汗颜。“我尚好,比较幸运”,由于生长在粤北下圭村的田野中,周边的生态环境良好,而且还被村民顶礼膜拜。人与自然最初的关系不就是这样的么?平等,尊重,敬畏。但是一条高速公路打破了“我”的宁静,“我”禁不住担忧起来,“迁移我”还是“砍倒我”,人类的种种恶行历历在目。可幸的是,“我”最终逃过一劫,原本计划从我身上通过的高速公路,因为“我”,筑路决策者修改了图纸,峰回路转的结尾赋予文章更深刻的寓意,人类只要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就能够倾听到大自然的心声。

(五)加强节奏的排比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一般以散句为主,但如果全用散句未免显得单调散漫,缺乏文采。在形式自由,灵活多样的散句之间,加入排比的修辞成分,能使文句整中有散、错落有致、文采飞扬。

《鸣沙山·月牙泉》由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关系联想到,“这是真实与传奇的对峙。现实与浪漫的对峙。加号与减号的对峙。主动的看不见的干风和可感触的轻飘的流沙合谋,与柔软、温静、孤立、弱小、被动的泉水的对峙。是风沙在高处,泉水在低处的对峙。是貌似和平共处而且歌舞升平,实则机关横生、陷阱依旧的对峙。是细水微澜与流火干渴的对峙。是荒漠与绿洲的对峙。是飘渺、虚幻与现实、沉重的对峙。是生命与死亡的对峙。只要是对峙,就构成了一种无法排解的矛盾,就是一种貌似中庸的平衡,就是一种蕴藏的黑色危险。”在以散句为主的散文中,一口气连用十个句子的排比,句式变得整齐匀称,语气变得明快、有节奏感,语义也变得集中,周密地说明荒漠与绿洲、科技发展与自然生态等深层关系,启发读者深思。最后是一个复句,散中带整,用了三个谓语成分的排比,列举了对峙的结果,同样发人深省,“只要鸣沙山仍在,大风仍在,人还在,月牙泉就前途未卜……”。

排比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既可说理也可叙述抒情。《根》中,树根能变得如此的茁壮、有生命力,最初源于一组根尖细胞,“那细胞如月光般透明,如柳宗元影布石上的水,如西藏透明的空气,沁出一片凉意”。排比中套用形象的比喻,让人感慨如此单薄、软弱的细胞,该蕴藏着怎样巨大的生命活力,才孕育成庞大的根系?

 

在运用多种修辞方式抒写自己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悟的同时,杨文丰每一篇生态散文都适时搭配了与内容相得益彰的精美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文本形态与古代的山水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洋溢着诗情画意。

总之,无论是艺术特征,还是内容意蕴,杨文丰生态散文随处点染或浸透的诗意,总在有意或无意地昭示人们,只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美丽中国”“诗意地栖居”离我们就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7.

[3]杨文丰.蝴蝶为什么这样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96.

[4]程虹.宁静无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26.

[5]杨文丰.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39.

[6]司马晓雯,陈剑晖.论杨文丰科学散文的美学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 (3)33.

[7]杨文丰.蝴蝶为什么这样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95.

 

                    (原载《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转贴附言:

 

      感谢李裘老师独到的解读和给予的启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