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勇: 行走、阅读、思考与记录

标签:
文化李新勇行走、阅读、思考与记文艺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行走、阅读、思考与记录
我对他说,这不单单是文学创作的问题,还因为他的选题有问题。深夜孤灯将一腔热血化作滚烫情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如搞成爱意表达创意大赛,在点赞和发表情之外,琢磨更多、更妙的“花招”,说不定会引发创意大喷发。
相较于创作上的问题,阅读上的问题更加突出和严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读书最多的犹太人,一年平均读64本,北欧人24本,韩国人11本,日本人8本,而中国人只有一本。
这用平均方式算出来的、硕果仅存的一本书,绝不可能只是文学书籍。
表面上看,这是阅读上的差距。可是说到底,这是文明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差距。当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挣钱的时候,哪有工夫静心读书呢。
当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在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时,回眸来路,内心只剩下苍凉和荒芜,只剩下绝望和无聊,是多么危险的事情。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西亚大地上,好多石油大国,其国民昔日富裕到只要呼吸就能领到不菲的银子。可是,就因为光有钱,不读书,没有很好地进行文化建设,现在怎么样?没有是非的战争、人肉炸弹、教派纷争、恐怖袭击……国家千疮百孔、民不聊生。民众过几天平安日子的愿望已成奢望,就别痴心妄想上哪里领取钞票,更别说读书了。
社会的博大和宽容在于允许大家把肚皮填饱,满足基本物质需求。
社会的博大和宽容还表现在人们在填饱肚子的同时,有一群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人在默默地努力着、坚守着,积极地引导阅读、播种文化。这些默默努力和坚守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不管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收入也许只够一家几口生活,但他们每天都花一两个小时读书,他们脸上的笑容是自信的,言行是有趣的,身心是舒展健康的。他们在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幸福的同时,还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别人,灌注到对生活的经营、发现和创造中去。这些都是理想的读者。因为文字,他们活得优雅。
作为写作者,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为这群追求从容、快乐、幸福的人们创作好的作品。如果能让那些奔跑在“钱途”上的人们停顿一下脚步、冲这边多瞄上几眼,就更是多赚一些读者了。要相信,做了“物质贵族”的人们,会逐渐向“精神贵族”靠拢的。
这些年,我写小说也写散文。无论长短,也不管是表现悲还是喜,写作过程都非常愉快。这种愉快不仅是一种表情和心境,更是一种对待创作的态度:生机勃勃,精神奕奕,充满活力。在我的文字中,找不到疲惫的语句。就个人体会而言,几乎所有的创作智慧都源于静心阅读,源于安静的思考,源于眼耳鼻舌身跟自然和社会的亲密接触。建立在人间烟火之上的阅读和思考,每一个字都充满人间烟火。
我的散文集《马蹄上的歌谣》就是在一次次阅读、思考和亲密接触中,逐渐成型、逐渐丰满起来的。
在这本书里,我演绎了一曲绿色畅想,将取之于自然的文字重新贴回自然。感谢自然,如果没有那些或远或近、或长或短的采风,完全不可能有那么多发现。
据说,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是心胸敞亮的人。
是这样吗?我并没有特别觉察,我只是喜欢大自然,喜欢深入林间、穿行于花径,喜欢行走于山川,看崖上新绿、三两歪树,听角落里传出鸟雀们婉转的歌唱。阡上旧情,陌上新知,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大自然的地盘上。
在大自然面前,一个人是否富有,不在于拥有多高端的照相机,能把多少美景变成影像数据,而在于心灵空间有多广阔、多敞亮。我们能获得多大的点化、发现多少别人未曾发现的内容,不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取决于我们的心灵是否在场,取决于灵魂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
感谢亲爱的读者,在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代,能捧起书本安静阅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肃然起敬。凭借文字,我们与世界又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