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588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场的批评 《云南日报》9月12日

(2015-09-12 16:11:5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在场的批评 <wbr>《云南日报》9月12日

在场的批评

——《“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读后

蔡 丽

周明全的《“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20156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版,以下称《枪和玫瑰》)以其带着强烈个人化色彩的文本,给我们反思当下学术提供了一定的路向。

首先,在《枪和玫瑰》中,作者从生平简介、评传性的评论、对谈、创作年谱四个方面来展示每一个“80后”批评家的面貌,多个展台平行推出,从多个角度把“80后 ”批评家的风貌展示充分了。

读者读完此书,他获得的是关于“80后”批评家的现实资料库:既有他们的简介,又有该书作者对他们学术生涯的溯源和评传、又有他们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批评的发言,还有他们的作品目录可供链接。一个读者,可以在经手了这个资料库后,整合所有资料,完成自己对每一位批评家的认识。这样的著述,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学者个人强大的、涵盖一切的逻辑体系对研究对象的覆盖,也就避免了学者个人对研究对象有选择性、有倾向度乃至有目的性的知识过滤,同时也就避免了一种非常专制的思维逻辑体系对研究对象的思想提炼。这样的写作,姿态是低平的,他只展示,不强迫,他样样都给你提供,把自己的评判和分析也变成他要提供的资料之一种,好让你自己可以做出判断。

作者完成了学术的讲授传播,同时保全了一个学术的聆听者在讲授者面前可能获得的最大自由。而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从业者,大家可能都有的一个习惯是,越往后走,越愿意接触更多的资料而不单纯是某一个人的图解,越愿意亲临现场而不轻易相信某一个人的观察。因此,这样看似无所用心的体例编排,其内因可能是他在“推出”新一代批评家时,照顾多方的考虑,同时也确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批评写作风范,这是建设意义上的一个新尝试。

其次,《枪和玫瑰》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提供了文学最生动真实的生态场。今天的文学,我们可能更多地熟悉书本,而不熟悉人文,我们甚至理直气壮,新批评不是倡导文本至上嘛!还有结构、解构、语言、叙事等等,老一辈讲究的知人阅世仿佛已经远去。我们身旁的作家们如何生活、如何写?以怎样的方式和状态写?是什么样的经历触动了他的写作冲动?又是什么样的内在欲望左右了他的文章追求?我们统统很模糊,我们都不太清楚书桌上的作品背后的制造者是怎么生活的。从批评家的角度看,又有多少批评给我们呈现一个作家甚至一代作家的复杂性。今日批评界和创作界的分裂恐怕需要批评放开高大宏阔的理论,下放到作家们之间去“体验生活”,做“在场”的批评。

《枪和玫瑰》对象不是作家,而是批评家,但效果是一样的,这是一部有在场感的著作。作者更多地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兼观察者的角色,他确实做到了王干所说的“批评是一条鱼”,穿梭、活动于这些年轻的批评家中间,他和他们一定程度的生活在一起或者创造一种生活,他组织,发动,提问;然后观察,记录,判断,详实生动地呈现了这批年青批评家的风貌。他们的成长、个人性情、活动范围、各自的圈子乃至背后的支持、文学涵养、批评对象、文学乃至生活价值观,等等,刻画出了“80后”批评家真实的学术生态现场。

一个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目光敏锐、心胸开阔的观察家。一个突出为直觉特征的文学阅读者,他的敏锐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对年青一代或者当下而言,批评,也是生活。批评源发于社会生活中的人,只是构成生活的一部分。人对生活的每一部分需要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文学,乃至学术,来源于具体个人的具体生活需要。或者甚至,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思考,上世纪80年代是生活的学术化、思想化,今日是否风向已转,我们的时代是学术、思想的生活化、世俗欲望化呢?《枪和玫瑰》的写作充满了启发性,同时,把学术、思想放回到人的生活场域中去理解,回到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观、人生观来理解,我认为这是对传统“知人阅世”批评观的回归。

最后想说一点,这本书是一本观察家的著述,展示的意义大于批评的意义,展示了“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但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