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届甘肃省“诗歌八骏”:以诗意语言绘陇地风采

(2015-08-28 00:11:11)
标签:

文化

第二届

甘肃省“诗歌八骏”

以诗意语言绘陇地风采

文学报

分类: 自由点击

第二届甘肃省“诗歌八骏”:以诗意语言绘陇地风采


以诗意语言绘陇地风采


——第二届甘肃省“诗歌八骏”评选揭晓



原载:《文学报》2015年8月27日第10版





    3月21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文学报》、甘肃省文学院和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评选、备受文坛关注的“甘肃文学八骏”系列人才工程之“诗歌八骏”推出新阵容,以古马、离离、李继宗(回族)、郭晓琦、于贵锋、扎西才让(藏族)、包苞、李满强八位诗人组成的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将与“小说八骏”、“儿童文学八骏”一道作为甘肃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个一文艺精品工程的“一支文学劲旅”,领跑文学陇军,冲刺中国文坛。据悉,正式推介这一文学陇军新方队的甘肃文学论坛将于年内举行。
  至今年,首届诗歌八骏已届甘肃文学八骏选拔所规定的三年打擂轮换时间。
  2012年,首届甘肃诗歌八骏论坛所推出八骏诗人在三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骄人成绩,多次誉获各大诗歌奖项,而在21世纪中国影响力诗群流派大展和评选中,以高凯、第广龙为主要代表诗人的陇东诗群则悄然崛起,从200多家诗群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1世纪中国十二家影响力现代诗歌流派。
  据了解,本次竞选优化了相关机制,在诗歌创作之外也将人选的地理布局、诗歌生态、体制所在、身份归属和诗风差异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而由此形成的规定也将成为甘肃文学八骏今后坚持的评选原则。新诞生的诗歌八骏阵容集中,多侧面地呈现出以下闪光点:面孔更新鲜、诗人更年轻、诗歌更本土、更关注基层。新当选的八位诗人,其诗歌追求在风格独具的同时均具有甘肃地域特色,他们集体呈现了甘肃诗歌的画卷、精神和理想,体现了甘肃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文艺人才的基本要求。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评审委员会评委会主任由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叶延滨担任,评委由省内外22位著名诗人、诗评家或诗歌媒体编辑组成。
  古马
  1966年出生。出版《胭脂牛角》《西风古马》《古马的诗》《红灯照墨》《落日谣》《陇军文学八骏金品典藏·古马的诗》等多部诗集。主编诗集《世纪末的花名册》《十年灯》。获敦煌文艺奖一等奖、首届黄河文学奖一等奖、2007年度人民文学奖、《诗选刊》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奖、第六及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提名奖、首届《朔方》文学奖,被授予甘肃省第二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入选感言
  以诗观心。以诗清心。以诗安心。以诗,神游物外。
  奥登评价叶芝的诗歌生涯有一句精当的话:“把诅咒变成葡萄园”,葡萄即是黑暗的红糖。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力量来自于生活,把苦难磨难和现实中的矛盾以及生活经验转化上升为诗意,结晶为“信、达、雅”的语言,由此也让心灵变得安静广阔丰富,是诗人的自我救赎,也是诗歌的价值所在。
  美是无形的教堂,是诗人的信仰。“思无邪”就是美,就是诗歌。
  诗人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事物,包括投向历史时,他还有第三只眼睛同时在向内窥探,这就是属于诗的那只眼睛,它关注心灵的现实,对心灵进行深度探究、辨识,越是超验的诗歌,可能越接近心灵的“现实”,也因此越是不同凡响。
  离离
  1970年代末出生,甘肃通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甘肃诗歌八骏”及甘肃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已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飞天》等几十家刊物发表诗歌作品700多首。获 《诗刊》2013年度青年诗歌奖、2014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第三、五届黄河文学奖、定西市马家窑文艺奖等。出版诗集 《旧时的天空》《离歌》《离离的诗》三部。
  入选感言
  除了写诗,我真的没有别的爱好,如果买书和买衣服都不算的话。
  我喜欢一个人逛街,逛商场和小巷子。喜欢试新衣服,感受那种陌生的气息,感受布衣和我之间的异同。我的衣柜里虽然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衣服,可我似乎一直都在寻找属于我的那种款式、质地和色泽。诗歌也是,也许就是我最合身的那一件,我每天穿着她出门,看见每一天清新的不一样的一切,看见我受伤的手指,安静地躲进口袋里。
  除了写诗,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能够在这世上活得更快乐。
  除了写诗,我还能把自己看得更透彻些吗?诗歌就是我想哭却无法用泪水表达的那部分。
  我能说再也写不出诗歌了吗?就像我说我再也活不下去了一样?所以,面对两鬓斑白的母亲,我不敢说,对于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人,我都不敢说。我只能说我慢慢写,我想慢一些,再慢一些。我想等等那个慢慢在诗歌里成长的自己。
  李继宗
  回族诗人,诗歌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芳草》等刊物并入选多个选本,获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甘肃省第三届、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等。著有诗集《场院周围》等。
  入选感言
  首先我感谢所有为诗歌艺术做出不懈努力的人们!然后我感谢我自己。我一定是找到了我一个人的真理:从20岁开始,我就把读诗歌、写诗歌当作我最开心、最实际的生活,算下来,已经整整26年。
  所以,在任何场合我都不谈诗歌需要怎么怎么坚持。没有必要,因为诗歌就是生命,它有生命的本能。
  它自然,含蓄,简洁,动人,健康,让人爱,它是一条活脱脱的生命。
  它让我安分守己,孤寂的时光,也拿我没办法。
  我所有的诗歌抒写基本都是围绕着一个农村场院。它是我的国度,我土生土长在这里,我作为人的一切在这里,它是我的里程碑,如果里程碑太大了,它就是我的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
  郭晓琦
  1973年生于甘肃镇原。现居兰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青年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诗歌》《青年文学》《星星》等多家文学刊物,并连续多年入选 《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新世纪5年诗选》等多种选本。曾获《诗刊》《作品》等刊物全国诗歌大赛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第十届华文青年诗人奖; 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等奖项。
  入选感言
  对我而言,诗歌是照亮心灵幽暗胡同的灯盏。她让我缓慢、安静、从容,让我渐渐地向下沉,向着苍茫大地的深处,向着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厚重的泥土里一定有一种巨大而坚韧的力量。如果我能通过文字努力把这种力量传递到另外一些人心里、情感里,传递给世界,哪怕是些微的一点,我也是温暖的、幸福的。我生活的土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我希望我的诗歌亦如此。
  入选“诗歌八骏”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一次结束,一种激励一次修正,一种期望一次开始。至此,我会倍加珍惜,并努力去做一个朴实的、本真的、心怀悲悯的人,在广阔的大地上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
  于贵锋
  1968年出生甘肃天水三阳川,1989年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现居兰州。涂鸦多年,有诗文发表并入选相关选本,曾获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诗歌一等奖。著有诗集《深处的盐》《雪根》。
  入选感言
  从真诚出发,准确地找到并具形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诗歌就这么简单。或者说:随心随性,不期而期,不怕失败,如此而已。创作完成了,就是诗人的内诉工作完成了,而诗歌本身的命运则刚刚开始。显然,此刻,我欣喜地意识到,不,是来自诗歌和艺术的庄严与尊重唤醒了我:许多善意的耳朵,已经辨听到了我的声音。
  每一个人收到的礼物,不都是花朵;也没有一个人,只吃光明就能长大;更没有任何一点生活,对于艺术来说是浪费的。事物的气息在互相吸引、融合与疏离,会自发地建立、形成、结构与解构,语言会听到并顺应事物的呼吸与节奏。
  扎西才让
  70后藏族诗人,甘肃甘南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1992年开始写作,作品见于《诗刊》《十月》《民族文学》《星星》等多家刊物,作品入选多部诗歌选本。曾获第四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甘肃省第五届黄河文学奖、《飞天》 十年文学奖、《西藏文学》年度作品奖等。著有诗集两部。
  入选感言
  我生活在甘南。甘南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被人称为“小西藏”,藏、汉、回、土、蒙等多民族共生共存。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地带生活,会令人产生很多感悟的。
  藏民族对外部世界的无限渴望,佛教教义对信众的深情滋养,多元文化对众生生态的深度影响,文学艺术对真善美的无穷展现,文艺家对自由意志的深层彰显……凡此种种,无不影响着我的写作。
  我一直认为,文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发掘人性、表现人生、呈现生存的多重可能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渴望能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做深层认知,认识其自然生态、历史现实、宗教民俗、社会人文,用真实而感性的文字,去发掘并呈现这片土地上像野草一样静静生长的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在甘肃“八骏”文学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潜心写作,力求创作出立足民族的作品,走向大众的作品,面向当代的作品。
  包苞
  1971年生,甘肃礼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先后在《飞天》《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中国诗歌》《扬子江》 等纯文学刊物发表诗歌、散文作品近千首。曾出版诗集 《有一只鸟的名字叫火》《汗水在金子上歌唱》《田野上的枝型烛台》《低处的光阴》等四部。
  入选感言
  获得一项荣誉,会给俗世的心带来慰藉。我为自己选择了诗歌而欣喜,也为在甘肃写诗而欣喜。
  我认为诗歌创作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从爱好起步,经过技巧的迷恋,落到今天只在意如何面对生活,诗歌创作也随着起落。有时候,面对现实我也心生抱怨,认为诗歌被时代严重误解。可是今天回头,我又感激生活,感激生活的浑浊和无情,似乎惟其如此,时代才给了诗歌一次凝神聚气的机会。如果没有生活的一次次打压和抛弃,诗歌又如何来体现生活的痛感呢?诗歌又如何跳出生活的围剿来实现艺术的升华和涅槃呢?我怀抱对生活的理解,用文字安抚内心的躁动;我感激我拥有的当下,并心怀感恩。这,也许就是我当下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李满强
  1975年生于静宁农村。中学时代开始诗歌写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 《诗刊》 《中国作家》《星星诗刊》《青年文学》《飞天》《红岩》《芳草》等刊,入选数种选本。公开出版有诗集《一个人的城市》《个人史》《画梦录》。与叶梓合编有《九人行———甘肃70后诗选》。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参加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入选感言
  从公开发表第一首诗到现在,23年过去了,在经历了青春期写作,乡村经验叙事等阶段之后,我渐渐发现,诗歌写作之于我,不仅仅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更是内心抱残守缺的冒险和修行,是介入和侵犯,是在场的姿态和努力。窃以为,好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书写,更是对这个时代和当下生活的重新指认和担当,具有温暖、悲悯、厚重、真诚这些特质。感谢甘肃省文学院,能给我进入八骏这个文学陇军著名品牌的机会,这次入选,将对我是莫大的鞭策和激励,我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创作中,汲取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借鉴经典文本,积极关注当下生活,去寻找和完成另一个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