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届茅奖:评选风向转变 评作品还是评作家?

(2015-08-22 15:56:01)
标签:

文化

第九届茅奖

评选风向转变

评作品还是评作家?

中华读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第九届茅奖:评选风向转变 评作品还是评作家?

 

第九届茅奖:

 

评选风向转变  评作品还是评作家?

 
 
作者: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5年8月19日第1版

   

       本报讯    茅盾文学奖由作品评选已转向“作品+作家”的综合考量。昨日在京举行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上,与会的多数茅奖评委认同这一观点。

    在第九届茅奖评选中,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长篇佳作最终胜出。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茅奖获奖作品的评选自然倍受关注。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就担任评委的资深评委朱向前提到,从第八届茅奖开始,茅盾文学奖已经发生潜在的变化,即从评作品向评作家转移。第八届评选之前,莫言已几次冲击茅奖,其中《檀香刑》在终评时以一票之差落选。张炜、刘震云、刘醒龙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本届茅奖延续了这一传统。我们对茅奖的评选由原来的侧重单篇作品,到现在考量综合实力和综合影响,王蒙自然就‘浮出水面’。”朱向前说,将茅奖定位于终身成就奖不是很合适,但其评选标准的确变成作家和作品综合考量。

    茅奖评委、评论家张柠表示,综合考量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隐形因素,评奖条例中并没有这样说,而本届金宇澄的《繁花》仍然是凭作品胜出。由于每一个评委艺术判断的差异,对单部作品的艺术水准评价难免会出现分歧,这时综合因素就起到一定作用。张柠认为,评奖更多地是从作品本身叙事的历史容量、精神生活的深度、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艺术技巧的高超,还有价值观念的普适性等因素中进行综合考量。

    茅奖评委梁鸿鹰、陈晓明、孟繁华等对于这一观点均表示认同。梁鸿鹰说,茅奖向来都是作家和作品的综合考量,但作品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好作家。茅奖评委胡平将茅奖和诺奖相对比,表示诺奖是评作家,茅奖是评作品。但是诺奖评选中,也有作家凭借一部作品获奖。本届评选已经体现了茅奖的明显变化,即形成“好作家+好作品”的风格。茅奖评委孟繁华则明确表示,本届评选中作家的综合影响力起了关键作用。

    评作家和评作品之所以成为“问题”,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有关。“评作品和评作家,两种尺度没有绝对的界线,即使在理论上设定有,两种尺度也不偏废。”评委陈福民的看法是:“早期的茅奖评选和现在的茅奖评选,历史条件不同。早期的茅奖评选主要评单部作品(长篇作品本身就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基本与评作家是同步的。今天的茅奖评选并没有摒弃最初设定的原则,王蒙在每个年代都有重要作品,评选时综合作品和作家的因素,但是也会考虑像金宇澄这样初出茅庐的作家。两种尺度并行,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了30多年的产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