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浩:80后作家何处去?

标签:
文化杜浩80后作家何处去?文学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80后作家何处去?
■作者:杜 浩
原载:《文学报》2015年8月20日第9版
10年前,80后作家及其文学,确实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特色。郭敬明、韩寒等80后作家,他们都以畅销书写作闻名,在文坛上或畅销书出版界,拥有广泛的“粉丝”读者群体,并且在图书出版市场上具有品牌号召力,尤其是郭敬明、韩寒在文化人格模式上已经带有了“明星”特质,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文学偶像。这些80后作家进入文学界,在文学市场上呼风唤雨,创造着文学财富。他们的文化人格、文学作品和文学影响,具有时尚化、消费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特征,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文学理念、文学趣味,以及处理文学与市场、文学与读者等关系的态度和方式,而这些对传统文学的格局、观念带来了冲击,在文化界经常引起争议,乃至一度成为文学热点甚至文化热点,这些青年作家被看做是文坛的重要生力军,他们曾给我们的文坛,我们的文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激发了文化界、文学界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想象。
但是10年后的当下,这些80后作家及其文学写作的叛逆的色彩在慢慢弱化,他们开始慢慢融入一种生活秩序,甚至是文学秩序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基本被遮蔽,再也不能发出声音,那些继续留下来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曾经认为这代人在行为上或是文学上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今天再重新审视他们,会发现他们的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停留在物质上,比如说房子、车子、口红、名包……找不到他们在精神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地方。这正像阎连科所说,看韩寒的《后会无期》,感觉到这个社会有巨大的吸引力,连韩寒这样的人也把那一点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完全融化掉、吸收掉了,完全像一滴水融入沙漠一样,已经不存在了。
的确,在80后的文学表现内容中,在他们所欣赏的文学趣味中,在他们对文学审美倾向的追求中,物质主义一直是他们带有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和标志。文学批评界曾批评80后是“物质的一代”,是“消费时代的宠儿”,在这些道德判断中,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在80后一些作家的行为人格、文学实践中,所具有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化的这些物质主义的色彩和倾向。比如郭敬明的一些作品中这些方面是有着鲜明的诉求表现的。
在《80后,怎么办》中,作者青年评论家杨庆祥指出,在文学意义上,郭敬明和韩寒已根本不值得讨论,因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文学的意义,比如韩寒,像《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当时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但现在看它却是“非常蹩脚的小说。一些最基本的写作都没有入门。它文本所提供出来的,没有任何营养,基本上是以他们的这种姿态来拉动他们的文本,以他们社会化的角色”。总体而言,10年来,80后这代人的写作无论是在社会影响上面还是内在质地上面都出现了问题,这个80后作家群体特别是其文学的领袖,在文学上开始式微,郭敬明,毫无疑问离文学渐行渐远,韩寒、张悦然作品总体受关注的程度在下降。
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其体现的不止是文学问题,也有市场、阅读群体和阅读趣味等发生了变化的因素,但其中更主要的是,“这一代人,主动对历史退场。对社会和时代的否定,为什么现在变成一种认同?这一代人缺少一种最独立的坚持的东西,被这个社会左右,被时代塑造。”可以说基本上失去了作为一名作家的历史责任、社会职责和担当、自我精神人格独立的品质。
作家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充满着精神文化潮流的土壤和环境,人们热爱思想、智慧、阅读以及有历史感,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精神氛围,这构成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性格与特质,这是一个作家在这种时代和民族的性格与特质陶冶下成长起来,并使自己的文学永葆生命力的基础。所以,80后作家更需沉寂、思考和阅读,尤其是在这个浮躁和诱惑丛生的当下,能够保持自我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分纯净,固守自己的文学信仰和追求,才能真正地傲立于文坛。
但是目前来看,80后这代人的迅速萎靡不振,迅速融入这个社会,迅速认同于这个世界,快得超出人们的想象。当今天我们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80后作家及其文学再难以“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曾有的“最初的那种可能锋利的、尖锐的”精神,难道真的要成为一段短暂的历史了吗?
前一篇:贾平凹:相信自己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