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忠先生结识源于他的作品,在网络盛行的今天,有时候偶然或者不经意间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前几个月发在“微昭通·文学昭通”刘建忠专栏后又收录在《行走在文字边缘》(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年6月)作品集里的《北方大兵南方妹——我与一位云南女教师的苦恋历程》作品,像很多好作品一样,我被深深打动了。也许打动我的缘由多少有点“真性情,好文章”这六个字吧!
在《行走在文字边缘》里,所有的作品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包括一小部分小小说、杂文、随感等等,作者都是将苦难历程和生活阅历作为素材,用最朴素、最简单的方式安置在纸页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作品集之后在某种阅读程度上的感受。因其作品的真情显现出动人,因其语言的朴素显现出庄严,因其苦难的历程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显现出文学的价值。我特别喜欢“没有在深夜痛哭过,怎有资格谈论命运人生”这句话。不是因为喜欢文字艺术上略带伤情的唯美,而是喜欢它经历苦难历程后隐藏着的那笔财富。
《行走在文字边缘》这部作品集是作者多年来在各报刊、杂志发表后的一个归纳总结,也是作者这些年人生历程的一个回顾。作者一路走来,期间所经历的苦难和辛酸是复杂的,然而从这部书的众多作品里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北方汉子在苦难和辛酸面前的阳光心态。正因为这种心态,他才一路突破道上所设置的障碍,迎来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春天。比如《北方大兵南方妹》一文里的“倩”,如果不是偶尔翻杂志,又或许翻开杂志看到那篇《送别时,妈妈没有泪》没有感人至深的辛酸和苦难,没有从文中体味到文字之间流露出来的那份亲情之间的那份真性情,那《北方大兵南方妹》就无从说起,当然众多读者也看不到为之骄傲的“倩”了。
这部书的众多作品,感动读者的太多了。文本摆在每一个读者面前,我相信他们与我一样。为此,就用不着我过多的引章摘句了。我只从我的阅读体验来说,这部书里的每一篇章,我想作者都会有一种经过一次心灵洗礼的感受。有沉重,有欢快,沉重是因为每一步都经历过苦难,欢乐是因为这些苦难都留下了一笔财富。正因为有了这么多沉重和欢乐的累积,所以才有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文集。在我看来,《行走在文字边缘》这部作品集是一部不拘任何文体局限,将亲情、爱情、友情,人生所闻、所感用最简单、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汇聚在纸页上,成为一道靓丽的纸上风景,这也是我从这部作品里看到的最大特色。
从文体的广义上来看,这是一部纯的散文集。从文体的狭义上来看,这是一部将散文、小小说、杂文揉捏在一起的文集,所以我说它是一部没有特定文体的限制。除其文体的形式意义外,探究作者为什么写作?我想,其一应该归结作者多年来的兴趣爱好和本身的职业性,其二是以北方贫困农村为起点一路历程的累积,所以我将这部作品概括为“苦难的历程,纸上的风景。”
对于这部作品中亲情、爱情、友情、所闻、所感中朴素的叙写和渲染,是我在读的过程中最感动的文字,即使在生活这个圈子里遇到再大的困苦,都能看到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人性美的方面,作者把一切苦难历程都赋予了阳光心态。这部作品中的“父亲,母亲,妻子,弟弟,妹妹,战友,同事和我”都有其人情之美和在苦难面前不屈的精神。为此,我想这部作品的面世,也可以说成是作者理想中的一个灵魂安放之所,一座在工作劳累之后可以栖息的后花园。作者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因从小生活在贫困的村庄,家庭条件自然也不富裕,所以有过放牛、卖炭、打工的经历,20岁入伍当兵,由于爱好写作,在部队当过报道员,新闻干事到离开军营生活到滇东北从事报业工作,这本身就是一段苦难历程,一道靓丽风景。作者将它以文学方式再现,“这道靓丽的风景”就有了灵魂皈依的安放之所,而在作品叙写中不拘文体形式的局限,又恰好凸显了“苦难历程”背后的喜悦之情,这就是一种俗世凡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最大幸福感。
作者在《行走在文字边缘》的后记里说:“我总想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为读者带去一点点生活的信心和感动。”这多少流露出了作者写作的初衷,直面客观地回答了“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一个问题,作者的这一流露应该说做到了,至少在《行走在文字边缘》这部书里,我被这些文字感动了。对人生历程的回顾和书写,对苦难的追忆和倾诉,这本身就是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寻找和再度确认。自身经历的苦难历程演化成纸上的风景,让人看到在生活不易的道上能勇于突破各个障碍,这就是靓丽风景中的信心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