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三酲:放心,大众不会任自己娱乐至死

(2015-08-01 09:06:14)
标签:

娱乐

解三酲

放心

大众不会任自己娱乐至

北京青年报

分类: 自由点击
解三酲:放心,大众不会任自己娱乐至死


放心,大众不会任自己娱乐至死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   解三酲    北京青年报    第B7版        
 

 

  观众在有自己的审美取向的同时也是有审美疲劳的,总往下三路走好比一直正照风月宝鉴,真真要娱乐至死的。艺术种类、流派的百花齐放,本身就证明了市场调节的规律性,观众的复杂多元趣味并不会只满足于单一的低俗。

  在“要求道歉”的造句风行社交网络后,贾玲还是为恶搞花木兰的表演在微博上道歉了,《欢乐喜剧人》这一节目也因此停播一周自省。

  鲁迅先生说过,在戏台上,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不知道是主题的“无价值”,还是“撕破”这一行为冒犯到了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以及被代表的传统文化。

  就在贾玲道歉的前一晚,长安大戏院贴京剧《琼林宴·黑驴告状》观众满坑满谷,大概有不少都和我一样,是来瞧玩笑戏《黑驴告状》的,此戏全本久不露演。戏中妇人范氏借尸还魂到丑扮的山西商人身上,丑角哭诉原委,张口即女声,又遍学张派《望江亭》、梅派《起解》、程派《锁麟囊》、荀派《红娘》等名段,词随戏改,腔乃原装,别有韵致。唱的同时伴有对几大旦角流派著名演员习用身段的模仿,夸张而神似,观众会心,笑倒一片。演员刘宸学来逗笑观众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同事、学生不少皆在台下,大家同气连枝,这过了好几天,也没听说谁要他道歉。

  或有言,恶搞花木兰诋毁的是文化共识,这丑角的“学”不过是与同行开玩笑,和观众“逗你玩儿”,岂可同日而语。这倒也没错,我专门找来贾玲节目的视频看,只见她整场卖力地胳肢人,看下来却是笑意阑珊。这倒真和她在演出前的短片里说的一样,是个不成熟的节目,不过不成熟的不是三观,而是艺术水准。大抵评价一个喜剧节目、一个玩笑戏和一个相声段子的好坏,如果能逗乐是规定动作,劝喻世人、开启民智,就是自选动作。自选动作能不能做好,自然有个贤愚而不等,但规定动作都完不成,那就是“砸锅”,基本等于直接从跳台上滚下去,惊起好一滩鸥鹭,也不,水花。

  当然,这并不代表提倡无底线的腥星性——怎么能如此诋毁劳动人民的审美取向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刚发文要抵制真人秀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退一万步讲,演出的场所、节目播出的时间乃至内容的分级,都是可以筛选和把关的。而观众在有自己的审美取向的同时也是有审美疲劳的,总往下三路走好比一直正照风月宝鉴,真真要娱乐至死的。艺术种类、流派的百花齐放,本身就证明了市场调节的规律性,观众的复杂多元趣味并不会只满足于单一的低俗。当然,一味地只追求高台教化的结果也是同理。朱元璋评价,“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说到风月宝鉴,倒是让人想起最近另外一个溢出文艺圈的热点事件:昆曲电影《红楼梦》的排片。该电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去年年底的第12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天使奖、最佳服装和最佳音乐奖,“在国外放映时,却是知音众多,有买不到票的观众甚至是站着看完了160分钟的影片”。这样为国争光的片子但在国内排片稀少观者寥寥,用导演的话说,“可悲的是没有人看,连骂都懒得骂”。

  据说摩纳哥电影节评审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昆曲电影《红楼梦》用现代电影手法,将600多年的中国昆曲和200多年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完美融合……”这话的可信程度堪疑。倒不是说这不是真正的获奖理由,而是一个外国电影节的评委要令人信服地说出这番话,至少得深入了解昆曲和《红楼梦》,这对一般的汉学家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楼梦》可不是《红高粱》,听昆曲可不是在金色大厅听《茉莉花》。

  我确实没去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但是看过同样演出阵容的舞台版本,感觉这既不是昆曲,也不是《红楼梦》。《红楼梦》故事庞杂,要搬上舞台,体量本身就是个问题。有比较讨巧的做法就是只演片段,比如梅兰芳先生早年新编古装戏《俊袭人》《黛玉葬花》,再比如近年来江苏省昆剧团张弘改编的几出折子戏,倒是真能结合《红楼梦》和昆曲共通的文人趣味。而越剧的《红楼梦》单拎出宝黛爱情这一条线而敷演整出,舞台版本和电影均是风靡海内外,“读西厢”“葬花”“哭灵”等场次在戏迷票友中广为传唱,多年不辍。北昆的这一演出版本,演员年轻,传统戏基本功不扎实,表现力有限;唱词和编曲不够服帖蕴藉,昆曲化得有限;赶场严重没有亮点,故事表达有限,这三个有限大概很难靠实景化的电影拍摄来弥补。君不见今春上映的京剧电影《龙凤呈祥》《状元媒》,久经考验的老戏和老艺术家都被大头贴似的拍摄手法搞得韵味全无,何况这台《红楼梦》的演员的表演,大概还经不起纤毫毕露的镜头特写。

  对于戏曲的影视化,实景布置和镜头安排一直都是个难题,不过一般能拍电影的剧目与演员也都是大浪淘金的所在,尤其一些老艺术家的影视资料,有总比没有强。也是在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到要“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影视创作只是这个《通知》鼓励的极小一部分。《通知》十分全面,基本内容涵盖几乎戏曲发展的方方面面,扶持京昆传承和进行地方戏普查等项目自然功在千秋,效果尚需静观。

  倘若是阿斗,花再大力气去扶也是白饶。扶持文化产业,到底哪些是规定动作,哪些是自选动作,可能也需要在具体政策出台前厘清。对于相对小众的艺术创作,政府扶持的资金导向远比鼓励教化的价值导向更立竿见影,但愿不会像崔健歌里唱的那样:“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迷香,我不知不觉忘记了,噢……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