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给一代知识者的成人礼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我所讲的“成人”,不是生物学意义的,而是文化学、伦理学意义上的成为人。在儒家思想中,“成人”并不只是年龄的成长,而是指向修养、知识、技能的增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周明全著者中所介绍、论述的“80后”批评家,在年龄上,基本是三十出头,都是“而立之年”的人物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出自名校,有高学历,有名师指点,他们个人也理智、清醒,勤奋谦卑,努力地去汲取知识,并在这过程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志趣,在问题探究和批评创作上,日益成熟,不但成了自觉的文学批评写作者,也是自觉的知识思考者。当然,他们也还年轻,依然有“惑”,比如黄平坦言自己的学识依然有很多欠缺,徐刚也对自己的才情不太满意,何同彬对何为健康的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有疑惑,项静也直陈自己对文学和世界的理解依然在变,康凌的主要成就也需要我们拭目以待。他们的不足和困惑,是他们对自身现状的清醒认识,他们能自觉地对他人、社会与自我做出理智的判断,是成人途中的最喜收获。
杜维明先生解释孔子思想中的“学”时说:“所谓学就是指个人关注于‘如何成为人’所获致日渐深刻的知识。”在我看来,周明全所论述的这些文学批评家,他们的成长经历是“80后”一代人“学以成人”的极好范例。“80后”这一代,他们若要成为知识者、思想者,高考是他们必然的经历,从本科一路走到硕士、博士,也是他们的共同要求,这不是说非要此学历,而是指要此层次的知识积累。文学批评是个特殊的事业,如徐刚所言,批评家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也如金理所言,文学批评要勇气和新鲜的感受力等,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依然是基础。当然,知识的汲取,也并非仅仅为了职业,更是为了“成人”。周明全对每一位批评家的论述,都是结合着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学问观点,这种沟通,直接呈现了他们的“成人”历程。还比如李德南,他直言自己并不想过多地做知识方面的考察,而是希望找到学问与人生相结合的路径,让学术研究成为生命的学问。所谓生命的学问,当然是在向圣人的人格和思想致敬,通往有德、有识、有才、有为的生活状态和学术境界,我想,这应该是所有知识者的理想归宿。
钱理群教授有文章曾指出,现在的年轻人正在按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生存状态,这里面的年轻人当然包括“80后”一代人。周明全谈论的十位批评家,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成功个案,他们虽然有着共同或近似的职业,但他们历经的道路也各有差异,通往文学批评家这个身份的路途中都有各自的辛酸与快意。如今,他们对文学对生命的认识也各有见解,他们自觉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而且,他们也已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项静希望努力去发现更多的优秀作家、作品,李德南认为批评要抽丝剥茧地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与糟粕,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批评写作成为有尊严、有体面的事业。对于责任,杨庆祥、金理也强调说,这是一种自觉的、由内而外的承担,而非外在的强求。这些观念表明,“80后”批评家们已经具备了文化自觉和精神自省的能力,而这些,是启蒙的内在要义,也是儒家成人观的内涵,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识。
陈丹青先生曾说自己非常同情现在的年轻人,认为跟“50后“60后”比起来,“80后”“90后”青年是最乖、最被动的;而在文学批评界,周明全多次提及李建军的批评,李建军认为“80后”批评家的文章,沉闷、僵硬、堆垛、吹捧名流、迎合当路、市侩气十足。或许,时代的氛围,生活的艰难,这些都影响了青年批评家们文章的气度,显得乖巧和板正,但我亦相信,在乖巧和板正背后,也有很多旁斜逸出、意气风发的东西,或者说有玫瑰也有枪声。比如杨庆祥,他个性自由洒脱,近年来的文章,也特意“将自己生命的实感,融入对文学的理解中去”,生气勃勃;也如何同彬的批评写作,充满“敌意”,坚守着自己的思想阵地。而且,这一批批评家,普遍都强调感受力问题,杨庆祥直言“没有感受力就不要作批评”,金理强调批评要有新鲜的感受力,傅逸尘认为“批评家应超越作家对文学的感知力”……如此清醒、正确的批评认识,假以时日,与其过分担忧,还不如充满期待。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孔子“成人”观的重要表述,智、廉、勇、艺,加上礼乐修养,可算得成人了。这对于文学批评家而言,这一切似乎都不可或缺,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素养。如今周明全用著作来集中展现他关于“80后”批评家的论述和访谈,我们借此可以系统化地了解到,这一代青年知识者的智、廉、勇、艺和文艺修养。这似乎是周明全提供给“80后”批评家,包括他自己,的一份极美好的“成人礼”。在这“礼”中,我们看到了一代青年的能力和理想,但又得用孔子的话来提醒:“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周明全在论述中对这些批评家抱持着美好的憧憬,而能否真正实现,能否真正“成人”,也需他们谨记各自于对话时所坦陈的思想和信念,或者说“不忘乎平生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