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  忠:广东80后文学评论方阵在崛起

(2015-07-12 15:05:31)
标签:

文化

马忠

广东

80后文学评论方阵

在崛起

分类: 自由典藏
马 <wbr> <wbr>忠:广东80后文学评论方阵在崛起

 

广东80后文学评论方阵在崛起

 

  

□作者:马    忠    原载:《羊城晚报》2015年7月12日第B2版


 

 “接地气”的学院派

  毫不谦虚地说,广东评论界应该属于“发达”的省份,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评论家,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以及更年轻的一代评论家,“广东声音”在中国文坛从来没有缺失过。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文学评论界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有的评论队伍在老化、缩小,一批以“80后”本土青年批评家为主的“新方阵”开始成长、崛起。如李德南、陈劲松、赵目珍、陈超、谭畅、程继龙、王威廉、廖令鹏、许泽平……这些熟悉的名字,活跃于从小说、诗歌到书法、电影等各个艺术门类。虽然评论写作并不是他们大多数人的职业,但他们却总是抱以满腔热情进行,乐此不疲。他们的评论能够及时追踪新作品和新现象,对本省作家作品的推介力度和深度明显增强,对当下广东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有人认为现在研究现当代文学的80后,大多经过学院训练,因此,写作也易被学科体制所束缚。所谓学科体制的束缚,即在写评论时首先考虑写的东西像不像一篇论文,批评要很周全、面面俱到,而且一般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样一来,思想的敏感性和鲜活性,都会受到压抑。令人欣慰的是,广东这些崭露头角的青年评论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受困于学术训练。时代的变化反倒赋予他们独特的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他们具备了四方面的新特点:即拥有新的知识、观念、方法、语言。尽管他们具有鲜明个性、不可以一概全的特征,但又有共通之处。一方面,他们大都接受过硕士、博士等文学专业的系统训练,在掌握文艺批评理论与路径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与多元的文化氛围里,以往的文化束缚相对要小,因此在批评文本中,尤其是批评话语方面,显得灵动与个性化,突破了传统的“写论文——发论文”的“圈子”化的传统批评模式。特别是对当下生活的丰富感受,使得他们在表达体验的语言上都鲜活地“接地气”。相比于前辈,“80后”青年评论家们对于全媒体时代显然更为适应,也更为活跃。

  风格多样的 “80后”批评

  纵观广东“80后”评论动态,有几点值得关注:首先,从发表地来看,近一半的评论文章发表在非本省报刊上,这说明他们的文学评论影响已经超出岭南。其中在《文艺报》、《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南方文坛》等专业报纸、核心期刊上对文坛动态作出第一时间反应的文章,代表了广东省整体评论水平的提高。第二,从评论内容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评论保持着与广东文学创作的积极互动,如赵目珍《庞清明:作为承担者的“后第三条道路”诗人》、王威廉《由“我”步入“世界”的跋涉——李德南的文学批评》等,不仅在第一时间向全国介绍广东文学动态,更能从内部构架起整个广东文学的良性生态。同时,这些“80后”评论家注重学术积累,从文学史上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如陈超《城市文化中的文学景观及精神向度》、廖令鹏《新城市崛起背景下的深圳小说》等,既有当下关注,也有历史总结,体现出整个广东文学评论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研究价值。第三,文体的活泼多样尤其值得称道,反对新的“学术八股”,论者针对性很强,具有说服力;叙者入情入理,具有品鉴性。例如:隐于俗世、游离文坛的陈劲松,坚守着一种客观、真诚、质疑、率直的文学批评姿态,他的评论往往以尖锐的锋芒和独立的精神,显示出特立独行的个性。李德南的小说评论,既是从存在本身去发现作品蕴含的美,也试图从中发现超出作品本身而“唯有批评才能发现的价值”。有温度,又放入了灵魂的“悟证”,给人一种批评之美和“人间情怀”。程继龙从今天这个时代出发,把现代诗歌、诗学、创作和精神的问题置于一种“现代性”的视野和全球性的语境中来考察,其思路、行文和探讨关注点,带有独到的诗学眼光和精神印记。从写诗、写小说,逐渐转向文学批评的廖令鹏认为:“好的批评与不好的批评之间隔着一扇门,这扇门不是木头的,也不是钢铁的,它是感情做的。”因而他的评论比较活泼,自由,亲和力较强。

  这些“80后”批评风格多样,兼有“学院派眼光”和“江湖气质”,眼光既向外开放,也向内逡巡,也就是说他们既参与了全国文学批评的建构,也关注广东这片文学热土,对广东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评说。

  扶持“新方阵”保护个性锋芒

  值得一提的是,默默耕耘的广东“80后”评论家选择了各自发声的方式。他们或在核心报刊上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或为知名博客的博主,或在各大媒体担任专栏作者或栏目主持,大多数人属于“墙外开花”。比如李德南在《创作与评论》等杂志上主持栏目,系统地研究80后、70后的作家与批评家,介入一些文学话题的讨论,并通过一系列与文学同行的对话,活跃于当代文学的现场,发出了“广东声音”所具有的独有品质。赵目珍与徐敬亚等著名批评家合作,担任《特区文学》“读诗”栏目评荐人,并与多家媒体合作推出“诗纪80后”专栏,是对“80后诗歌”全面进行中的一个昙花式“纪录”。可以说,他们凭借鲜明的学术风格和鲜活的评论语言,为当下的文艺批评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视角,在纷繁的文学与艺术现场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也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回响。但是,在广东整个文学格局中,目前,“80后”文学评论群体还处于一个被“遮蔽”的状态,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无“集体亮相”的机会。

  总的来说,广东“80后”评论家已浮出水面,彰显出非凡的实力。但要引起关注,甚至以他们的力量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靠散兵游勇小打小闹是成不了气候的,必须“抱团”。与广东省外文学评论新人辈出相比,广东文学评论阵地的建设是提升评论的首要问题,对文学评论新人培养扶持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重要的,扶植评论“新方阵”,同时尽量保护年轻人的个性和锋芒,二者不可偏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