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学作品里的语感魅力

(2015-07-11 09:57:00)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观行照度不仅用于写作还要用于阅读与生活。不管是谁的文字,如果语感不对口味就要立即放下一个字都别在看它。优秀作家影响力主要来自其作品的语感,那是不以获得过什么奖项或拥有多少粉丝为标准的。哲学尤其宗教哲学给予方法或技巧,史学尤其阶级史学给予故事与立场,文学既是它们的父母也是再生父母!”这段话来自马竹先生的微博。对于文学作品,结构、情节、视角、主题、立意等等谈论诸多,却少有谈及语感在文学作品里的重要性。如果说结构是作品的骨架,主题和意志是魂,那么语感如一个人的整体外貌一样,就是作品的外相。

 

语感为什么这么重要?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文字里会体验到,被某些文字吸引视线的同时也吸引心灵,会有视觉效应。譬如,“每天清早,我脸对着墙,还没转过身去看一眼窗帘顶上那条阳光的颜色深浅,就已经知道今天天气如何了。街上初起的喧闹,有时越过潮湿凝重的空气传来,变得暗哑而岔了声,有时又如响箭在寥廓、料峭、澄净的清晨掠过空旷的林场,显得激越而嘹亮;正是这些声音给我带来了天气的讯息。” 在有生命力的文字面前,时间,这个极具消逝能力的家伙也会默然垂首。这段穿越世纪的文字,依然能唤醒某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仿佛嗅到了与这喧闹、天气相关的气息。与其说简朴文字里有平静意味,毋宁说观见感知的,是文字描述里那个人的心情和情态。这是语感传达的信息。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在此期间,我用压力机处理掉的这类辞典无疑已有三吨重,我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 小说开头的基调与小说题目里的孤独两个字相切。据说老编辑在选稿时看下开头和结尾,中间再挑几段看看就可以确定对作品的取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被一部小说开头吸引,被吸引的其实就是语感。初读某个作品时,一读就被文字抓住,一定不是其情节和结构如何标新立异的缘故。语感赋予文字气息。情与爱、孤独与悲伤或者欢乐我们能在不同的文字里感知。一部作品抵达读者手中,变成铅字之前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这段难以被众知的路程,不会消减半分我们在阅读里感受体味那些忽视或者已然遗忘的共鸣。这个力量是书写者融入文字里的语感力量。

 

“就在那时他辨出了一股气息:街道两旁苹果树正怒放着第一批鲜花,苹果花香强烈地冲荡着,呛着人的嗅觉。伊犁河上翻着浑浊的野性的浪。伊犁河的浪头上也狭带这同样馥郁的苹果花香。沿着原野,沿着天山,沿着白杨林里那一排排涂成淡蓝色的小屋,苹果花香在放肆地奔跑和冲荡。” 眼睛阅读到的这个春天来得如此猛烈。不同于身处之地的春天。行文里奔放的春天鲜活、犹如亲临。“穿出会馆所在的小街以后,他看见有一条河在面前疾流,漂浮着五彩缤纷的颜色。黑暗的夜空中悬挂着霓虹灯的刺眼图案,那灯光图案咝咝有声地燃烧着,使靠近的夜空显出了温暖的紫红色” 这两段文字出自同一部小说。描述的两个环境里的语感是不一样的。语感不只是个体个性的流露,季节时空的改变,书写者都会赋予它不同的气息和节奏。 

 

语感从哪里来?有时会读着某个书写者的作品会想起另一个书写者,联结这个思维通道的是语感里的情味。作品的结构和修辞可以模仿学习,而语感模仿学习不来,是可以训练得来。我们说一个人的外貌或气质优雅,或儒雅从容、婉约温柔;这些外感特征一如极具个体色彩的语感,带有个体个性的气质。经典、优秀作品的书写者是深谙如何把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到吸收高度浓缩、内化。需要心理、情感、思维、理解、判断、修养、学识、阅读和日积月累的沉淀等等,以庞多的组件来构建与书写主题契合的语感。赋予文字得体相宜的外相,也是作品忠实反映和存在的映衬。设若不注重语感的文字,如同衣衫不整的人不会让人生出好感。

 

 

 

--------------------------------------

 1《追忆逝去的时光》第5卷《女囚》普鲁斯特著 周克希译

 2《过于喧嚣的孤独》赫拉巴尔著  杨乐云译

 34《金牧场》张承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