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波是游离于“昭通诗人群体”外的新诗人,我迟到的得到了他的第一本诗集《两片树叶》,书籍设计得十分精美,每首诗都特别贴切地配合诗歌搭配了精美的摄影图片,让我这个习惯在读的书上勾、写、画的读者,舍不得在上面涂画。
李晓波不是在具体诗歌流派诗歌理论的指导下写诗,而是在他自己内心情感的牵引下写诗的,有句话说“人过四十不写诗”,说的是人过了四十岁后,内心的激情会减弱,在写作上更适合选择其他文体,而李晓波恰好是四十以后写诗的激情被点燃的,他在2008年汶川地震那几天开始写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诗歌是地震给震出来的。”从他的诗来看,他的写作冲动来历是清晰的,《处女作》记录了他首次灵感爆发时的状态,诗意来临光临降临时“似一排排小树/炫耀地出操”“深邃的眸/把少女般的文字/脱得精光/诗意的睫毛/眨了/又眨”,《我在语言里漂流》再次记录了他深度的灵感体验“用欢乐折叠成诗的翅膀/向我摇曳/诗情画意的波光/将我的思绪/植入铿锵的韵辙。”
2008年地震引发的强烈悲痛情感让中国诗坛收获了丰厚的地震诗,在那次地震中震出了诗歌的许多人后来在诗歌写作中消失了,难得的是李晓波的写诗坚持了下来。“热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机缘,热爱者其实并不需要所谓刻苦的坚持,而是会乐在其中,乐中修身养性怡情交友。
写诗是寂寞的,“我用沉默/为自己鼓掌/虽孤掌难鸣/却也驱散乌云”,几年时间,李晓波为我们奉献出的这本诗集内容十分丰富,整体风格是抒情和沉思的综合。我的悲悯一辑是地震诗,岁月流淌记录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个人成长经历,归巢的鸟写给亲人,同桌的你写给朋友,守望篮球是他自己的运动生活体验,高原和宛如星辰则是对大地和生命的礼赞。其中,《为不屈的生命喝彩》《写给自己》《我不能停下脚步》《揣着低调上路》《为自己鼓掌》《老花眼》写对生命过程的接受和思考,书写友情的《中秋随想》,写亲情的《车站》,写高原的《别了,金沙江》《这片林子》《汪洋》《雪花飞过》《我的海》《关键词》,这些诗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渗透着动人的赤子之情,写法上常常有大视角转换,对物对事对人对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许多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文字如行云流水。
李晓波的许多诗对现代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质问,诗写有立体性的思考,如:“每个人/都是贸然闯进/黑白剧场的飞鸟”“功名利禄/压扁你的腰/人情世故/屈曲你的腿/闹市烽烟/淹没你的心”“高楼林立/仿如与世隔绝的沙漠/封锁着串门的想法/信息高速公路/堵塞了沟通的思路”“汽车向前一步/血压升高两度/尾气在城市打劫/堵车成为难熬的心事”这些诗歌不仅仅能够激发人的情感,而且也了引发人的思考。
诗意和哲理的渗透,是诗歌力量加强的因素,诗歌与哲理互相发现互相巩固互相滋养。李晓波的诗歌能从情感的激情层次超越到了哲理的层次,许多诗富有辩证转化思维的趣味,《活着的态度》中“王子享受时光浴/乞丐正在晒太阳”,《当我们遭遇温饱》中“唐诗宋词染上/庸俗的病毒/佛道禅心蒙上/浮华的尘埃”“冲出灵与肉/互为人质的洞穴”“亮出生命的底色”“风雨狂暴不要惊慌/也许/那是激情的音符在闪耀/彩虹飘飘莫要张狂/兴许/那是雷鸣和电闪在呼号”李晓波哲学专业学业背景,曾经的专业训练,让哲学思维已经溶入到了他的骨子里,对诗意感知的同时,进入到哲学的感悟升华。他诗歌的哲理性是文化底蕴、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的潜在作用,在他笔端的自然流露。
李晓波在学写诗的过程中,也很注意吸收除了抒情外的其他多元写作方法,如富有漫画效果的《烟》文字精短,节奏急缓有度,“一只只过滤嘴/弹奏出/一发发炮弹”。《带着诚信上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综合性的叙事基础上,发出了对诚信的呼唤。《白开水》比喻之间的大跨度,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火把》的强抒情有强烈现场感,由现实的光明的火把深入到对人内心光明的呼唤。叙事小品《阳光咖啡屋》戏剧性动作性较强。环保主题的《如果我有枪》切入角度新颖。《鸟群》《愤怒的鱼》《千年的蛙群》用动物意象隐喻人间世相,巧妙地寄寓自己的情怀,《有趣的动物》衬托现代人的无趣。
虽说“风有风的姿态/花有花的神韵”,但他的这本诗集由于集结时没有忍痛精简,保留了少量的习作诗,作品之间水平的差异和一些题材重复,阅读时会让人产生审美上的疲倦,正如他在诗中说的“细节像一把刀/切开闪电和雷鸣/细节像一把锁/锁住长空和飞鸟”,要从一名新诗人变成一名成熟的诗人,需要在题材、修辞、观念等多个细节上进行打磨,同时,诗歌写到一定的程度,也许正好需要对过热的激情和过多的思辨进行控制,需要减少形容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