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日益裂变中的当下文坛现状:《2014—2015中国文情报告》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主编的《2014年中国文情报告》,近期在京发布。报告指出,2014年的文学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故事中国化,讲述本土化,艺术本色化的突出特征。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变动不居的文学,因不断添加新的元素,混合新的关系,凝聚新的力量,在日新月异的变动之中,样态更加丰繁,关系更其复杂,格局更为缭乱,场域更显喧嚣了。持续不断地‘新变’,已是当代文坛的常态化与主旋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主编的《2014年中国文情报告》,日前在京发布。
“中国文情报告”自2003年立项以来,已坚持运作了12年,为国内首部宏观性年度文情考察报告。包含2014年总报告及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歌、戏剧、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坛热点等10个专题在内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4~2015)》也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分门别类地对2014年的中国文学、文坛的发展与走向、现象与成果、经验与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细致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一些焦点性和倾向性问题的捕捉与评说,突显了年度文学的宏观走向及其发展演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谈到2014年的文学创作,报告指出:从宏观层面上看,2014年的各类文学创作,都是在以往的基点上依流平进,在稳步前行中各有创获,并表现出可圈可点的亮点。比如,各类创作在题材的丰繁与多样,题旨的丰沛与多元的同时,在如何调用一切艺术手段讲述好中国特有的故事,怎样越过事象透视时代精神状况等方面,都结合着各类文体的实情和作家创作的实际,表现出集中的、共同的取向,使得2014年的文学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故事中国化,讲述本土化,艺术本色化的突出特征。
其中,长篇小说的年度分体报告,在“乡土故事”、“都市故事”、“人文故事”三大板块,分别提及了贾平凹的《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关仁山的《日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孙慧芬的《后上塘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刘心武的《飘窗》(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王跃文的《爱历元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刘醒龙的的《蟠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宁肯的《三个三重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阎真的的《活着之上》(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徐兆寿的的《荒原问道》(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等作品。报告认为,这些作品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关切热闹现实背后人们的心理现实与精神境况,许多作品在人的心绪与时代情绪的探悉与把握上,更具锐意与新意,也更见深度与力度。
在中篇和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方面,各分体报告在描述年度创作面貌的同时,都对该年度的重点与亮点作了勾勒与点评。如中篇小说沉潜于生活的深处,切近生活的变异与时代的更替,书写的中国故事饶有时代气息。短篇小说力求以“浪花”显现“激流”,以“尺幅”浓缩“万里”。纪实文学越来越能承载重量和负重前行,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民生和民计工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举措,在纪实文学写作中,都有及时而生动的反映。散文写作中,那种或在往昔岁月的缅怀中寻绎文化气脉之传承,或在蹉跎岁月的回望中探悉人生真谛之底蕴的取向更为彰显。诗歌借助各种诗歌活动和各种传播方式,使向来被看作是“阳春白雪”的新诗,得到了在所有文体里最为大众化的发展与普及。戏剧经由小剧场的蓬勃兴起,获得了较多的受众与稳定的市场,但年轻受众的增多,以及他们带有的时尚性乃至游戏性的趣味,却使这种表象的繁荣暗藏了危机。网络文学由强化管理和做强市场,表现出“规范化”与“主流化”交相辉映的基本走向。
报告特别指出,在短篇小说这一写作领域中,青年作者的迅速成长令人欣喜,带有“80后”鲜明印记的作品接踵而来,如双雪涛的《大师》、蔡东的《通天桥》、郑小驴的《赞美诗》、王威廉的《佩索阿的爱情》、甫跃辉的《坼裂》、孙频的《不速之客》、霍艳的《无人之境》、马小淘的《章某某》、于一爽的《每个混蛋都很悲伤》、张怡微的《哑然记》等,都以新异的意趣、新颖的表达,令人过目难忘和刮目相看。
报告还就当前文学在不断变异中凸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分别是:第一,当下的文学场域,在文学观念上已近乎于“群雄争霸,诸侯割据”,但核心的文学观,如文学的价值观,没有相对意义上的共识。因此,白烨认为,寻求和建构一个能让更多的文学人共同认同的文学观,有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却是迫在眉睫的。第二,日益裂变的文学阅读需要运用综合的手段加以引领。阅读内含了接受、学习与教育的多种功能与多重意蕴,如果文学生产的这个终端是浅俗化的,如若一味迎合读者的浅阅读偏好,那就使文学生产的意义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