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超 林之旭: 莫言在哥伦比亚

标签:
文化郭金超林之旭莫言在哥伦比亚文学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莫言在哥伦比亚
■作者:郭金超 林之旭
莫 言 |
当地时间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波哥大圣卡洛斯宫与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共同出席由两国政府文化部门举办的“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讨会”。会上,莫言与马尔克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桑托斯说,自己非常荣幸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多年好友。他还对中国客人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他到公寓拜访马尔克斯时的一段往事。李克强总理此前一天在桑托斯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引述了莫言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对马尔克斯的评价,以此表达拉美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和独特魅力。
莫言在研讨会上“压轴”发言,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成了莫言与马尔克斯“对话”的桥梁。莫言坐在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的左侧。这是总统亲自安排的,他对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得主的来访极为重视。
莫言作为幻想者的气质,在哥伦比亚表露无遗。他说:“当年我坐着时速50公里的火车回家,幻想自己骑着一匹骏马在田野奔驰。现在坐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我觉得自己是骑在一枚火箭上向月亮奔驰。现实变了幻想也在变,不了解最新的现实,幻想不能展开翅膀。”
莫言口中的现实是:中国作家30年来有大量作品,我也相信,哥伦比亚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有很多优秀作品。希望随着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展加深,更多文学作品翻译成对方文字获得阅读。
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曾经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乡哥伦比亚来看一看,现在这个幻想变成了现实。”莫言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诺奖委员会颁奖词认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莫言曾说:“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莫言称,拉美文学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中国作家来说,是非常辉煌、非常亲切的文学现实。当时大量的拉美文学被翻译到中国,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中国作家从中大受启发。
莫言回忆:“1987年我写过一篇《两座灼热的高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讲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对我的影响,对我的启发,对我的诱惑,他们启发了我写小说,又诱惑了我像他们一样写小说,我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想要摆脱他们,创造一种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小说这样一种幻想。”
他认为,三十多年来,经过中国作家的共同的努力,这个幻想基本上变成了现实。莫言在演讲中还讲述了三十多年来幻想与现实在中国的转变,“最近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我们当年很多幻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当年我们很多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今天都变成了现实或者正在变成现实”。
他认为,中国社会面临的进步,是中国作家们面临的新的现实,也是文学创作、艺术创造最宝贵的资源。莫言称,除了来到马尔克斯的故乡,自己原本还有一个与马尔克斯相见的幻想,“我甚至都想好了见到他时应该说的第一句话,到了后来因为他身体欠佳,这个幻想没有变成现实”。
莫言说:“我当年想好的见到马尔克斯时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前一篇:阳志平:纳博科夫的卡片式写作
后一篇:生活:做好学问和爱情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