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夏坚勇:恢宏雍容地写出一个大时代的气象

(2015-06-07 08:58:01)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夏坚勇:恢宏雍容地写出一个大时代的气象

夏坚勇被认为是文字版“清明上河图”的最新长篇散文《绍兴十二年》,是以一个看似没有什么悬念的悬念开篇的:即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

这看似宋史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夏坚勇却认为这问题实在不简单,套用莎士比亚的名言:杀,还是不杀?这的确是个问题。而这之所以是个问题,是因为在夏坚勇看来,在千百年来被标签化、符号化理解的这一事件背后,隐含了很多为后世忽略的人性的多面与复杂。“就拿宋高宗杀岳飞这件事来讲,一般地理解,宋高宗是一个昏慵之主,杀岳飞是心血来潮、意气用事。但以我看,岳飞是非死不可。因为这中间牵涉到一系列根本性的政治原则问题。宋高宗是把诛杀武将作为一个标志性动作,宣告南宋王朝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而夏坚勇写这本书就是要力图穿透历史的迷障,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厘清和复原历史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勾连。对夏坚勇的这一努力,作家潘向黎表示赞赏,在日前江苏南京举行的“夏坚勇《绍兴十二年》创作汇报活动”上,她说,对秦桧等历史人物只是简单的批判,或是宣泄式的唾骂,是太过简单了。夏坚勇在作品中,就令人信服地写出了这帮坏人的心理逻辑。这是为很多史学家们所不及的,他们往往写出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却没能做出更深层次的探究。“而夏坚勇以他文学家的笔力,弥补了这一缺失。”

确乎如此,正如评论家南帆所说,夏坚勇把历史书写与文学表达很好地结合起来。“史学家写史,往往偏于刚毅;而作家写史,会过于缠绵。夏坚勇兼具两者之长,他在作品中凸显了叙述主体的形象,对恶的体察非常鲜明。同时,在写到历史人物时,他把他们内在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

显然,不同于“演义”、“戏说”、“水煮”等哗众取宠的史书写作,夏坚勇对历史采取了正面强攻的姿态。在准备写《绍兴十二年》之前,他在笔记本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而这部在作家范小青看来平和中隐藏着刀光剑影的,有张力、有质感的好作品,显然是夏坚勇以淡定的心境,以从容不迫的速度,用心“磨出来”的。从搜集资料、做阅读笔记到动手开始写作,夏坚勇前后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例如写临安四时八节的风俗礼仪;写绍兴年间的物价、斗米斤盐的指数、地租的比例、铜钱与金、银的比价;写高宗去天竺山敬香途中看到人力拉犁而引起的感慨;写朝廷征收的军马从川陕边陲的马场送到临安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都来源于实打实的史料,绝不是信口开河。而夏坚勇做这些考据,说到底是为了真实呈现历史的诗情与哲理,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追逐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走向一个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

在这一点上,《绍兴十二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两部作品同样是以一个年份为切入点,对一年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做细致的阐述。不同的是,《万历十五年》是以人物为主线,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人物作为主角,围绕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对明朝万历十五年前后的重大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而《绍兴十二年》以时间为主线,力图通过绍兴十二年这个历史的横切面,以该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纬线,深入揭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全方位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

且不论《绍兴十二年》是否如评论家王彬彬所说,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对中国史学界和知识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万历十五年》写得好,有一点是确定的。《绍兴十二年》更为恢宏雍容地写出了一个大时代的气象。无论是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还是勾栏瓦肆、引车卖浆乃至风月男女等等市井百态,夏坚勇都像是一位细心的导游,把读者带进历史事件的波谷浪尖,体验悲喜交加的“人间喜剧”。更重要的是,夏坚勇没有对历史如“剪刀手”那样进行简单地“拼图”,而是如评论家彭学明所说,把“碎片”进行串联,赋予了历史鲜活感。简言之,夏坚勇全方位多层面地吃透那个时代,让作品呈现出鲜活的生活质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绍兴十二年》被众专家认为可媲美《清明上河图》。而在夏坚勇看来,不写透南宋“清明上河图”式的市民文化,实际上就没法读懂南宋历史,因为市民文化正是宋代历史与文化的主要特征。套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政治稳定与专制腐败互为表里,体貌宽柔与因循苟且共存共荣,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尚武精神的沦落混搭在一起,正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两种色调。恰如评论家吴义勤所说,夏坚勇的历史书写,体现出了百科全书式的宏大追求。书中既有关于那个时代政治和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微刻画,举凡风俗、物价、科举、学潮、艺文、官制、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巨细靡遗,精巧地镶嵌于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情节的框架内。

当然,夏坚勇从来都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如此前他写《湮没的辉煌》等历史散文一样,《绍兴十二年》没有对历史顶礼慕拜,也不曾匍匐在历史的脚下,而是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的天空。在书中,夏坚勇写到绍兴年间相权专政,文人士大夫的风骨土崩瓦解,出现了一股以颂圣诗文争相献媚的热潮。他对此做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对文人群体的处境和选择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和忧愤,显示出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时代意识。评论家丁帆一言以蔽之,夏坚勇在这本书里穿越历史,贯通古今,用文学的方式把鲜明的历史批判意识体现了出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