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趋向 [转载]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趋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趋向
马筑生
2014年5月,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在厦门联合主办了以“儿童文化发展趋势研究”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化教育与研究高峰论坛”。通过对儿童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可以大致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趋向。
一是出现了运用后现代理论来建构儿童文化的现象。吴其南《校园与人的身体建构》,杜传坤《捍卫童年:必要的界限与弱化差异》的一些内涵,“很有启发意义,给中国儿童文化的建构带来了很大的理论辨析空间,引人思考”(朱自强语)。
二是中国儿童文学出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象。朱自强认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走向,向多形态的分化现象发展,是儿童文学的“分化期”。儿童文学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均衡的发展状态。他认为这是儿童文学走向成熟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
首先,儿童文学确乎出现了体裁的第二次分化。比如在中国明末清初就出现的《西游记》类幻想性极强的小说形式在当前强势发展,朱自强等称之为“幻想小说”,从童话中第二次分化出来。这其实是童话故事向《西游记》类小说的回归。其次,自古就存在的,美术因素与文学因素相融合,介于绘画形式和语言形式之间的
“图画书”,长期被表述为幼儿文学的一种边缘性体裁。在一大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儿童文学学者的强势推介和国内儿童文学界的跟进助势下,从幼儿文学的概念中分化出来,大有独立成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之势。
朱自强认为,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儿童文学分化出“通俗(大众)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融合、互动过程中,分化出了“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其实,儿童文学本源于“通俗(大众)的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五六十年代文学向政治靠拢,七十年代达到顶点,“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被迫“分化”为“政治教育”和“政治文学”。八十年代,儿童文学向文学性回归,九十年代,儿童文学向儿童性回归。论坛收到大陆、台湾学者较多研究儿童戏剧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的论文,反映出新时期,确乎出现了向“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回归的现象。
三是高度关注儿童文学的出版现象。王泉根论文认为,新世纪我国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的演变呈现五个趋势:创作均衡发展,呈“双轨并进”态势、张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与“农民工子弟文学”兴起、动物小说升温、读者定位“下移”与本土原创图画书上升、儿童文学作家进军网络游戏和仍缺乏“经典”,直面挑战。
四是出现了对儿童文学民刊的研究现象。马忠《儿童文学现象观察》(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认为,儿童文学民刊是相对有国家正规的刊号准许发行的官方刊物而言的内部出版物(纸本、电子版)。儿童文学民刊有三个向度:一是支持者的民间性(经费来源于民间);二是非营利性(或曰普及儿童文学的公益性);三是独立的民间立场(美学立场)。
五是对当前的“国学热”进行反思。常立《国学热表象下的儿童教育问题》,朱自强《论健康的儿童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两文,对“国学热”背景下一些封建糟粕沉渣泛起现象进行了强势的批判。
六是儿童文学批评告别不负责任的“缺席审判”和一团和气的“相互贴金”。韦苇《就童诗事答记者问》、朱自强《儿童文化:如何建构?建构什么?》及刺猬先生对《神笔马良》的批评文章,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七是对儿童文学的起源进行反思,陈蒲清先生《中国古代童话小论》(2014)的出版是这种趋势的一种反映。
(作者系贵阳学院副教授、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刊于《昆明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