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品质
■杜福全
(载2015年6月2日《昭通日报》文化副刊,谢谢老师们勉励我读书!)
早年,自认为自己读了不少书,一年光是文学期刊和社科杂志我就订了不少,其他书籍也在陆续的大量购买,而且,我基本上一直坚持每晚读书的习惯。但我总是觉得,那些年的阅读收获甚小,不管是精神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没有因为阅读而有多大的收获,仿佛还是停留在曾经的某个层面上。
读书没有大的收获,一方面是跟自己禀赋有关,另一方面,恐怕跟自己的盲目阅读也有关系。到文联工作以后,工作稍微轻闲了一些,我对以前的阅读情况作了一下清理,发现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没几本,大部分书读过后没多久就全都忘了,有些本来值得认真阅读、反复阅读的书,我却一直束之高阁。经这一清理,才发现以前读的好多书其实都没多大意思,有些书读个大概就行了,有些书根本就没必要去读。有很大一部分书,都是在变着法子重复或者模仿,不断的巩固自己已有的经验,就像当下不少电视剧,一看到开头就基本上知道会怎么收场了,中间发生那些事情也基本上八九不离十。阅读中没有注入新的思想启迪和艺术形式,而在不断的大量重复和巩固已有经验的过程中,却禁锢了自己的精神空间,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方式,这都是盲目阅读的结果。就像人们的饮食,对于那些没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即使天天吃,吃得再多,对身体也没什么益处,甚至可能会有害于身体健康,而那些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即使吃得很少,一天就吃那么一点点,对于身体健康也是大有益处的。正如哲学家亚里斯提卜所言:“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小说家菲尔丁曾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叔本华甚至认为:“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乍看起来,他们都似乎说得严重了些,但却说在了点子上,不得不让喜欢读书的人去思考和反省。
一位作家跟我闲谈时说,自从他开始一门深入地研读《红楼梦》等一些经典著作之后,才发现以前的阅读走了不少弯路,白白浪费了十多年的宝贵时间,后悔不已的样子。这位作家说,这之后他基本上不再看电视,也不读什么文学期刊,偶尔读点小说,但读得很少,心里却自然而然的越来越澄净了,少了当初的浮躁心情,多了几分淡定与从容。我想,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它对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是不可限量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长久的。那些立竿见影的东西,往往无法长存下去,就像那些风靡一时的畅销书,随着时代的变迁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好书不是这样的,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吃饭、睡觉、工作及日常生活事务就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真正供我们读书的时间实在少之又少,因此,我们不能让那些浅薄和粗俗的书占用我们宝贵的读书时间,而是要抓紧时间阅读真正的好书。要向叔本华倡导的那样——我们应该把始终是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于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记住写出这些著作的可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所享有的后世声名就已表明了这一点。只有这些人的著作才能给我们以熏陶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