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回到本真的哲学工作

标签:
文化周国平回到本真的哲学工作《觉醒的力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分类: 自由点击 |
周国平:回到本真的哲学工作
关键词: 人生哲学
|
||||||
■受访人:周国平(学者)
□这些年,不少外国哲学家如康德、萨特、海德格尔等在中国都受到了学术明星一样的待遇,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西方哲学在现代的中国环境里,出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思潮,像海德格尔、萨特,一下子成了大热门,之后又发现大家都在谈论尼采。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学术,中国有一些人专门研究西方哲学,做得很认真,但仅仅是学术。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详细地介绍某位哲学家,并分析他的思想脉络。 □您觉得思潮和学术这两种方式,和“认识自我”这种最本真的哲学意义有什么关系? ■都没有真正的关系。思潮会在流行的那段时间里引起很多人对哲学的注意,会激荡人心,会有一些受到激荡的人对哲学发生兴趣,一步步深入进去。从学术来讲,要让读者了解本真意义上的哲学,并产生帮助,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工作,你不可能凭自己的一点感悟就去说。 □那您怎样来安排自己的哲学工作? ■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这种本真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我做的无非就是这个工作。比如我研究尼采花了很多心血,但实际上我在做的是我的人生哲学的普及工作,把人生的道理尽可能想明白一点,让大家都爱智慧,这样生活会踏实一点,有意义一点。我做的仅仅是这个工作,我从来没有梦想成为那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刻意塑造体系是不诚实的表现 □您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很多人受到您的文字的感染,这是您主观的努力吗? ■写自己已经想清楚的东西,自己没有想清楚的不要写,我认为这是一个作家,一个学者的基本道德。我觉得在思想清楚的前提下,语言越通俗易懂越好。 □您怎么看待比如黑格尔、海德格尔这些艰深晦涩的哲学家? ■在哲学的认识论领域,确实有一些复杂的问题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晦涩,我觉得这种复杂和晦涩会有它的合理地位。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里面的很多东西确实比较难说清楚,复杂化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叔本华批评他,说里面有无数的重复,他生怕你听不懂,就不断地重复,但重复的东西仍旧让人听不懂,这也暴露了康德在表达上的一些缺陷。 □艰深、晦涩是否跟哲学体系有关,比如黑格尔、康德和海德格尔都是有名的体系建立者。您自身有没有这样的关于体系的焦虑? ■我比较同意尼采的看法,他说过刻意塑造一个体系是不诚实的表现。尼采强调哲学上的直觉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哲学家最精彩的思想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直觉得到的。体系实际上就是把独创的东西建成了迷宫式的宫殿,让你走很多路,最后才找到它。所以,我更欣赏直接把最精彩的东西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的哲学家。 心灵鸡汤解决的只是小情绪 □哲学经常会遭遇很多误用,比如儒家在使用中变成了一种处世哲学,道家发展出了方术,您的作品在读者那里也有很多心灵鸡汤化的使用,对此您怎么看? ■经典在流传过程中被世俗化,我觉得是不可避免的,正因如此,就有必要追根溯源,重新去发掘它真正的精华,所以我强调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你都要去看那些原典。至于我自己的作品,哪怕它以鸡汤的方式在流传,我都无所谓。我相信读者里面总会有一部分人是认真在读我的书。有些人通过段落和句摘来理解我和我的作品,也未必没有好处,其中肯定有一部分会不满足,然后再来看我的书,所以我也不觉得是坏事。但如果他一直满足于鸡汤的方式获得浅层次的精神愉悦,他就会成为一个很肤浅的人。 □那您觉得人生哲学和心灵鸡汤的区别在哪儿? ■用比喻来说,心灵鸡汤本身更像是一种喂食方式,在一批人造的食物里面加入各种元素,然后短时间内就能让这些鸡得到满足,让它感觉自己长胖了。人生哲学则是一种在了解身体的基础上的长期调理。这是从生产方式上来说的。人生哲学和心灵鸡汤最根本的区分在于,首先,人生哲学是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而心灵鸡汤是逃避根本问题的,或者它就不知道根本问题的存在;其次,真正去关注人生哲学的人,他们本身是参与进去的,他们会发现这些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性命攸关的问题,他必须带着自己的灵魂以及整个身心去思考和求解。而满足于心灵鸡汤的人其实没有产生真正的问题,他只有一些小情绪、小烦恼,需要得到一点小安慰和宣泄。心灵鸡汤总是给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精神上的满足,不会真正地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两个最关键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