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坚勇大散文创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湮没的辉煌》甫一出版即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并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同被学术界誉为“双璧”。
有人说夏坚勇是“大隐隐于市的散文家”,他为人低调谦和,不事喧哗,虽然创作上成就斐然,可是他却自称是一个“笨人”,在准备写《绍兴十二年》之前,他在笔记本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从搜集资料、做阅读笔记到动手开始写作,前后花了近十年的时间。
夏坚勇说,最初触发他写《绍兴十二年》的动因,是为了追问宋史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认真梳理之后,夏坚勇发现,宋高宗之决心杀岳飞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牵涉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政治原则,宋高宗不是一个昏庸之主,并非心血来潮意气用事,他是把诛杀武将作为一个标志性动作,宣告南宋王朝进入一个新时期。夏坚勇认为,像赵构、岳飞和秦桧这样的人物,千百年来已经被标签化、符号化了,而本书就是力图穿透历史的迷障,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探寻人性的多面与复杂,厘清和复原历史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勾连。
《绍兴十二年》爬梳材料,解构细节,洞察隐秘,为读者细笔勾勒出一幅文字版的临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息图谱,可以媲美《清明上河图》。其中既有关于那个时代政治和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微刻画,举凡风俗、物价、科举、学潮、艺文、官制、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巨细靡遗,极其精巧地镶嵌于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情节的框架内。无论是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还是勾栏瓦肆、引车卖浆乃至风月男女等等市井百态,作者都信笔写来,在一千多年历史幽深的隧道里随出随入,像一位细心的导游,把读者带进历史事件的波谷浪尖,体验悲喜交加的人间活剧。
作者不满足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重复那些既有的定性定调,更没有用“演义”、“戏说”、“水煮”的方式哗众取宠,而是着力于在笔下呈现历史的诗情与哲理,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追逐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走向一个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