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树大招风的批评

(2015-05-23 10:54:20)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原文地址:树大招风的批评作者:赵宪臣

           树大招风的批评

      树大招风是自然界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盖因树木的生长过于粗壮和醒目,以至招来风的眷顾和垂青,成了风眼或风源。在当前的文学批评领域也有一种现象与这种自然现象相类似,可谓之为树大招风的批评。

    这里的树大是说作家的名气大,招风则是指这些名气大的作家一旦有作品出笼,就会引来批评家关注闹得动静也大。批评围着大作家名作家转本也没什么不妥,毕竟这些大作家名作家的作品代表了一定的水准,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批评能起到举一反三、启迪借鉴的作用。这样看来,文学批评在某一时间段上聚焦某一个名家大家作品,应属于批评的常态。不过在这种树大招风的批评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也应引起警惕,此种倾向严重点说已经背离了文学批评本意。

    以《文学报.新批评》为例,这个新锐批评专刊的推出,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片新天地,确实起到了批评应起的作用。正是出于对新批评的满怀期冀,当这个每半月一次出现的“新批评”如期而至,我基本上是每一期都要认真地读上读,特别是针对那些大作家名作家的批评,品读起来更是细嚼慢咽,树大招风的批评这一说法的提出就是我在阅读对大作家名作家的批评形成的。我发现有些批评家在从事树大招风的批评时,过于意气用事,对批评对象的评说经不起推敲;有些则缺少宽容,在枝节问题上纠缠,管了不该批评管的闲事,让树大招风的批评招来的不是清风、暖风,而是阴风、寒风。今年1月《文学报.新批评》中有一篇批评家杨光祖评价余秋雨新作《冰河》的文章,在这篇题为《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的批评文章中,开头就把余秋雨定位为:“我一直认为余秋雨是一位三流的学者、三流的散文家。读完了《冰河》,我发现,他还是一位三流的编剧,一位不入流的小说家,如果能算小说家的话。”这种一上来就给作家武断定位的批评,立马就给人一种并非如此的感觉,倒让人觉得这个批评家很会逞强使性。“三流学者、三流散文家、三流编剧”是个什么概念?在此权且找个对应的说法来把这些概念清晰化。以中国作家的文学影响力来说,不外乎国家、省、市这些范围,现在我们把中国作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定位为一流作家,在本省有影响力的定位为二流作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定位为三流作家,那么按杨光祖先生对余秋雨的三流定位,余秋雨仅属于市级地方作者的水平。但事实上并非这样,仅就余秋雨开创出来的文化大散文来说,也不可能是一个三流散文家能做得到的。一个三流作家也不可能树大招风,引来像杨光祖这样重量级的批评家关注。当然我的这种对应说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可能关于几流作家还有更恰切的说法,那个恰切说法就留给有兴趣探讨的人去认证,为了说清楚眼前的问题,只好迁就着使用我的这种对作家几流的划分。根据我的划分,杨文显然有贬低余秋雨之嫌,因为贬低得超过了限度和读者的承受力,即使批评起余秋雨的作品来有理有据,也会削减批评的力度,甚至会在无意识中把批评家自己也搭进去。既然是个三流作家,还有必要对他的《冰河》进行长篇大论吗?地市级水平的作家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就算是想通过作品批评来证明余秋雨是个三流作家,证明了之后又能怎样?树大招风的余秋雨还不是照样树大招风。

    还有一篇树大招风的批评是针对王蒙的新作《闷与狂》的,陈冲先生撰写的《为什么是两只猫?——对一部反小说文本<闷与狂>的反批评》发表在了2014年10月9日《文学报.新批评》。这篇批评是如何绕来绕去的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对一篇批评来说抓住作品的语文知识错误说事,好像与文学批评不是太相干。陈冲特意在文章中指出:“在第32页和第150页,王蒙两次将‘龙车凤辇’误作‘龙驹凤辇’。这个‘车’,虽然‘读如驹’,但写成‘驹’就错了。在第144页,他将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误作《我们夫妻之间》。”这类错别字和误写的存在,其实并不影响作品的整体表达,文学批评完全可以不必围绕作家的这些失误大作文章,而应该就一部作品内在结构的毛病、人物塑造上的缺憾、立意的错位等大的方面进行解析,这才是文学批评的职责所在。在作家的作品中发现语文知识方面的错误批评家要得宽容处且宽容,这类错误一般都属于作家的马虎或误记,很容易改正过来。发现这类错误的最好方法是私了,也就是私下里告诉作家你作品里有个字写错了。在批评文章里把错别字拿到明面上曝光,也说明不了批评家如何高明。现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存在错别字的太多了,差不多每一篇里都能找出几处,如果文学批评把挑错字也当成份内事儿,那么仅此一项就够批评家忙活的了。当然在树大招风的批评中,可能是批评者认为大作家名作家就应该十全十美,你王蒙是大家就不应写错字犯常识错误,但大家也是人,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常人犯的错误大家王蒙也照样犯。还是那句话,文学批评不能纠缠在枝节小事上,即使是树大招风的批评也该能放一马的时候放一马。因为批评还有很多正事要干,批评家不能因小失大。

这样看来,以尖锐批评为特色的新批评也是前路漫漫,如何在批评中做到不先入为主、不口无遮拦、不意气用事、不吹毛求疵,当是批评家从事批评时的自我规约,先律己然后再律人,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批评,才能达到批评家与作家的双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