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月稿费低于1万元,你也好意思叫写手?

(2015-05-17 08:29:17)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月稿费低于1万元,你也好意思叫写手?
文/墨丁

 

2011年以前,我只是一个在报纸副刊发豆腐块的文学爱好者。

让我写作之路发生彻底改变源自一次单位内部征文比赛。2011年初,我给市局主办的刊物投稿,认识了一名老乡。在他那里,我得知写作市场上居然还有一个字一块钱的文章,想想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稿费竟然比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这让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才知道,写这类文章叫非虚构写作,通俗的话说,就是纪实稿。当时,市场上有著名的三刊一报:《知音》《家庭》《婚姻与家庭》《华西都市报》,这几家报刊的稿费都是国内顶级的。我从市场上买来各家杂志,像之前写新闻消息一样,开始了我的纪实梦。

我尝试着采访了几个本地知名人物,对照着杂志里类似题材的稿子,每天琢磨样稿,写了改,不满意再重写,然后让妻子当读者提意见。半年过去了,我投出去的四五个稿子无一例外都是噩耗,此时,对其他杂志了解不多的我也根本没想过调整思路,从要求低一点的杂志入手,只知道死磕《知音》。

一次次碰壁,我的心情一落千丈,感觉纪实稿的写作难如登天,渐渐地还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我的心里十分不甘,于是抱着投石问路的想法,向第一个联系的艾编辑请教,但她没有多说,只是说:“你老乡也是我的作者,他的文字其实还不如你呢。”他的文字不如我,却能在稿费这么高的杂志发稿?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惜的是艾老师没教我如何寻找题材和谋篇布局,也没指出我的稿子里存在的问题。但是,正是艾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对纪实写作还抱有一丝希望和信心。

就在我困惑不已的时候,辖区内发生了一起故意杀人中止案件,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是一对恋人关系,因受害人拒接男友电话,惹怒了男友遭来杀身之祸,在危机关头,女孩向前男友道歉挽救了自己,这不是《知音》追求的人性美吗?我立刻想到这和《知音》里的故事有些相似。于是在网上找《知音》的其他编辑,由此认识了杨丽老师。简单地跟她说了案件的大致情况。她说《知音》要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但需要找出跟别的案子不一样的地方。

想想这案件最大的不同就是女的在前男友不愿分手后一直拒接他的电话。杨老师立刻表示肯定,确定以此为角度,选题顺利获批。我信心大增,在她的指点下,一口气写了八千多字,将这起杀人案的前世今生和主人公的心理写清楚。稿子交去后,除了大小标题全部被改外,稿子改动的不算多,被删了两千多字。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8点多,杨老师打来电话,说稿子过了,还表扬我稿子写的不错。我一阵沉默,杨老师还问我:“在知音发稿了,稿费六千,你怎么好像不高兴呀!”我才缓过神来,抱住老婆一阵狂吻,兴奋地一塌糊涂,大半年追寻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且让年度的稿费涨到五位数!

如果说杨丽是我的纪实启蒙老师,那北京曹磊则是我的镀金师傅。毕竟,这时的我对纪实还是一知半解,此后投出去的稿子还是石沉大海。
2012年,《知音》有三四个编辑也不知从哪儿得到我的联系方式,陆续联系上我,让我给他们写稿。我常问他们要什么样的题材,得到的回答大多是要特别的,却没有说明要怎么特别,如何去找。因此,我在他们那里几乎没学到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认识了北京《婚姻与家庭》编辑曹磊。曹磊给我的印象很随和,怎么说他都不会不高兴,很有耐心,因此,我虽然称他为老师,但心里却把他当朋友。

最初,我跟曹磊谈的问题是上稿不顺。曹磊指点我:“每家杂志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都是纪实,但要求不同,角度也不同。”还对我的一些题材提出投稿方向。由此,我才发现杂志和报纸的不同,杂志注重深层次的分析,报纸则比较表面,且杂志以《知音》和《家庭》尤为典型,属于纪实的样板,但两家杂志又有所不同。

为了研究杂志的风格,每次拿到样刊,我都会重点对比自己投稿和见刊后的稿子,总结其中被编辑修改过的地方。由此,我相继敲开了《华西都市报》《家庭》《婚姻与家庭》《恋爱婚姻家庭》等十多家期刊的大门,“墨丁”二字在特稿界逐渐成为一块品牌。

后来,我为了提高发稿率,开始和曹磊讨论如何寻找题材的角度,提炼出亮点。第一次跟曹磊讨论这个话题是清网行动中一个越狱犯因孩子没有户口影响升学考试,最终自首的题材,交流中,曹老师对题材的亮点指导地细致入微,在他的引导下我从越狱犯用铁钉凿墙及逃不出亲情这两点总结归纳出“中国越狱第一奇案”这个亮点,并且稿子成文后,曹老师还对我在文中无意识的设疑大加赞赏。虽然此稿最终没能在《婚姻与家庭》刊发,他却推荐我投给《人生与伴侣》杂志,并顺利刊发。

总结了在杨丽那发的知音稿和曹磊指点下越狱题材,我对题材亮点的把握有了自己的理解。例如,2012年在《华西都市报》发的《帮扶“断顿”心理失衡,亿万慈善富翁命丧受助人刀下》的题材,写的是一个外地的打工仔多次受到一个老板的帮助,还一次次提要求,那老板不予理睬,最终心里不平衡,盗窃了老板的家,被发现后还杀老板的事,我看新闻的时候就抓住帮扶这个点,并从嫌疑人的角度归纳出“帮扶断顿”这个角度,使稿子顺利见刊。

学会了找角度、找亮点,我在《华西都市报》如鱼得水,年发稿二十多篇,且创下单月发稿4篇的记录,而且,在《家庭》发稿也十分不错,多次单期“双蛋黄”,还在其他媒体下了罕见的“三蛋黄”,发稿势头超过一些特稿界的知名写手。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作者同类题材在同一家媒体,一般只发一个稿子,要做到接连发稿,而且是在要求非常高的顶级媒体,这是十分困难。可我一不小心就做到了。那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本质上还是角度问题,我采取的逆向思维,在发了一个题材后,找一个跟这个题材刚好相反的题材。

2014年的五六月份的时候,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元旦前后有个在绍兴买彩票中奖500万,后来成为逃犯到绍兴火车站被抓的事情,报了选题后,华西都市报的杨老师说时效过了。平时在同事那里听说了彩票圈里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我继续彩票的题材,后来发现了很多可写的彩票故事,从中找了一个瞒着妻子挥霍最终引来官司的和一个挥霍中及时“刹车”,理性花钱的题材,分别写给《华西都市报》,因为两个题材刚好逆向,有对比,也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两个稿子都顺利见刊。之后,我还将这些关于材料的题材综合在一起,选两反一正共三个案例,进行策划,在曹磊的指点,还在《婚姻与家庭》发了两个策划稿《被彩票改变的家庭》《那些悔不当初的吸毒者》。

除此之外,发稿还有很多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和编辑的有效沟通,建立私人感情。编辑每天都要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稿子,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文字这东西非常奇怪,你稍微认真一点,非把你弄得眼花缭乱不可,因此,跟编辑的交流题材,废话不可太多,把题材的特点说清楚,编辑说行,立马动手采写。被编辑否定,也千万不要啰嗦,给编辑留一个做事干净利落的印象。当然,业余时间,多跟编辑向朋友一样拉拉家常,建立朋友关系,久了没联系,在逢年过节发个短信问候一下。

由此,我从2011年之前不知道什么叫非虚构写作,每年稿费只有几百元、几千元的写作门外汉,到2012年便写来了近四万元稿费,到2013年更是用稿费买了一辆十五万的家庭备用车。2014年我的稿费攀升至六位数,获得了《华西都市报》《家庭》等国内外笔会的资格。

2015年第一季度,短短3个月时间,继续保持月稿费过万元的势头,目前已近4万元。下一步,我要用稿费换房子,让“墨丁”成为特稿界响当当的大咖!

2015年5月底,“写手圈”将在北京承办全国首届自由撰稿人大会,如果时间允许,我希望能和各路写作高手互相切磋,交流一些写作、创作心得。

作者简介:
墨丁,北京曹磊写作培训网校特稿写作导师,浙江省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特稿写手。先后在《知音》《家庭》《华西都市报》《婚姻与家庭》《前卫》等国内纪实大刊发稿100余篇。

[转载]月稿费低于1万元,你也好意思叫写手?
文章摘自《写手圈》,微信号:xieshouquan01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