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陈仓:我一直在走向远方(《钱江晚报》报道)

(2015-05-11 11:18:07)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按:5月9日下午两点,在杭州青年路上,著名作家、出版人袁敏与我,就8卷本的进城系列小说集,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对谈。《钱江晚报》10日的报纸,用了1个多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还有《浙江在线》的视频发布。

 

     [转载]陈仓:我一直在走向远方(《钱江晚报》报道)

    ——昨天,有一场钱报读书会在杭州24小时书店悦榄树举行——它是作家陈仓和出版人袁敏的对谈,主题为:“身体进城&精神还乡”。身居上海的作家陈仓八部曲“进城系列”小说新近出版,陈仓陈潜于城市化进程中,书写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性冲突。陈仓说,假如和城市分手后,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在这个地球上,根本没有可以退步的地方了。从这些自问中,或许我们会认清更好的前路。

 

1、《钱江晚报》的报道:

钱报读书会昨天邀请来一位从乡村出发,立足于上海的写作者

进城的人,远方永远是故乡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5-05/10/content_3040334.htm?div=-1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实习生裘雪琼/文吴煌/摄

  “我手上有20多道伤疤,每道都来自生活,”陈仓伸出左手,灯光打在一道道伤痕上,“为了生活,我砍过柴,种过地,挖过药,淘过金,我还吃过草皮、树根、石粉、野菜。”

  这是昨天的钱报读书会上,作家陈仓的开场白。

  陈仓曾经是陕西秦岭大山深处塔尔坪的放羊娃,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世界,西安、沈阳、广州、福建、北京,一路漂泊,打拼十几年后,终于选择上海定居下来。

  在上海,陈仓成为一个收入小康的媒体人,一个业余时间在文坛挥舞诗歌小说两把板斧名气逐渐上升的作家。买了房,买了车,娶了上海媳妇,生了带把的葫芦娃,搞定以挑剔难缠闻名天下的上海丈母娘。事业很顺利,生活很滋润,家庭很幸福。

  当他在塔尔坪的时候,他一直向往大山外面的远方;当他生活在上海的时候,心中的远方已经变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塔尔坪。

  他的作品被资深出版人袁敏看到了,于是精心策划了“陈仓进城”系列作品,意在为“我们回不去的故乡”立传,为一代进城者的心灵写史。

  “进城”系列小说,包括《父亲进城》、《女儿进城》、《麦子进城》、《小猪进城》等八卷,近日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所以,在昨天的24小时悦览树书店,有了袁敏和陈仓的对谈,主题叫“身体进城&精神还乡”。

  

进城之后

最大目标是娶一个城里的老婆

  袁敏(以下简称袁):最近,你的“陈仓进城”书系一套八本刚刚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在书界引起小小震动。因为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一下子出八本纯文学的小说,在图书市场并不是很景气的当下,确实有些冒险。作为这套书的总策划,不断有读者好奇地问我:陈仓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陈仓(以下简称陈):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与哥哥一起去河南淘金,在一场事故中哥哥为了救我,也去世了。我与父亲两个人相依为命,所以父亲一直反对我念书,其实他怕我离开了他。后来我一边赚钱,一边把自己养大,供自己上学,一步步地走远了,真的就抛下他一个人,住在塔尔坪那个小山村,近八十岁了,还得自己给自己洗衣做饭,自己给自己烧水喝药,甚至自己给自己做好棺材与老衣,确实是很孤单与凄凉的。

  我流浪了很多的地方,吃了很多的苦头,受了很多的委屈,遭到了很多的打击,目前我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起码是平平安安地活在自己想要的世界里。

  我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性冲突,所以我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也因此引起了两个群体的共鸣,很多人为了我的小说而流泪了。

  袁: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你想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因何触发你有了探究的欲望?

  陈:不怕大家笑话,我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大山的遮挡,还不知道什么是县城。

  直到那次我和哥哥淘金出事故后,我住在医院里,吊了一个月的盐水。有一天,有个护士无意中问我,你这么小,为什么不上学呢?我就好奇地说,我五年级毕业了呀。护士说,那可以继续上中学呀。我说,什么是中学?上中学能干什么呢?那时候我确实不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小学之外,还有中学,还有大学。小护士说,考上学就可以吃商品粮了,就不会这么苦了。

  我的穴位被一下子点通了。当天我就拔下针管从医院跑回塔尔坪。第二天早晨,天空下着瓢泼大雨,我告诉父亲,我要上学去了。

  袁:你离开老家后,去过很多城市,换过很多工作,感觉你一直在漂泊流浪。据我所知,其实你在每一个地方都混得不错,但你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你频频跳槽的目的是什么?

  陈:我一直在走向远方,开始我与老家的人一样,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远,哪里才是自己真正的远方,所以判断的依据就是,哪个城市地盘大,哪个城市人多,哪个城市巷子深,哪个城市楼房盖的高,那里就是远方了。

  我还有一个关于远方的花絮,比如说关于女人,自从我进城之后,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娶一个城里的老婆。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如果娶了城里的老婆,城里就有亲戚了,我很羡慕在城里可以走亲戚的人;二是我们村子里没有一个人穿裙子,城里女人可以穿裙子,而穿裙子的女人是最漂亮的。

     [转载]陈仓:我一直在走向远方(《钱江晚报》报道)

  

我对城市的感情

类似于夫妻感情

  袁:听说你娶了上海老婆,搞定了以难缠著称的上海丈母娘,生养了一个有一半秦岭大山血统,却讲着上海话的葫芦娃,你是否已经完全融入了上海?你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吗?

  陈:按照我自己的说法,正把自己一点点埋在上海。起初到上海的时候一点都不喜欢,这种不喜欢恐怕缘于不习惯。比如吃,人的舌头是最怀旧的,我们陕西老家那边吃的,咸与甜是分得很清的,要么是咸的,要么是甜的,但是上海无论吃什么,就是青菜拌豆腐,也是一把糖一把盐,有时候糖比盐还多,肠胃特别不痛快;比如穿,上海人在穿上很讲究,刚进上海的时候,我喜欢穿皮鞋白袜子,我自己感觉是体面的,却遭到了指指点点。

  我也开始找自己的圈子,当然是文学上的圈子。我有意识地找到了一帮诗人,随后又先后认识了一批一批的大家们。也就几年时间,文学的氛围找到了,特别是去年把作家的关系,从陕西正式转到了上海,就像是一个农民,找到了一块土地一样,心一下子就落地了,种子也就有了归属感。

  袁:你的小说几乎都是写农民进城后的种种酸楚和纠结,从中看得到你对故乡的种种眷恋,对父亲深切的情意与不舍。你从乡村出发追逐城市,却又在城市回望乡村,你回望不舍乡村的核心是什么?

  陈: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群体会受到伤害,也叫做阵痛。在城市化进程中,承受阵痛的就是第一代农民工,很浅显的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必须离开土地,生活在一群不知何为小麦、甚至何为面粉的人中,暂且不提娱乐性、性压抑和做人尊严等这些精神层面的问题,最基本的现实问题是我们要活着,活着就要解决房子问题,就业吃饭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故乡再造的系统工程。

  人生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是没有办法从头再来的,所以说,隔岸观景总是非常美好的,当我在塔尔坪的时候,上海就是我的远方,就是我理想的天堂。而当我来到了上海,回过头再看塔尔坪,塔尔坪就是我的远方,就变成了我的桃花源。这就是我回望不舍的第一个核心。

  第二个核心,其实就是尽孝。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孝之子,每年顶多回家一次,陪父亲睡个两晚上,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抱着父亲的双脚,把他一年四季都是冰冷的双脚给暖热。

  今年正月回去,为了拍微电影,拍正在消失的故乡,父亲永远不明白,我这次回去干什么,但是他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明白,只知道这是为了我,他就愿意去做,所以在寒风中任人摆布了整整一天。父亲的一生,全部消耗在子女身上了,我亏欠他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离开塔尔坪后,袁敏老师有一个很好的提法,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我们这些进城的人,到底把父母接进城是孝顺呢?还是让父母继续留在农村,过着他原生态的生活才是孝顺,这应该是很多人十分纠结的事情。

  袁:你觉得自己已经成了真正的都市人了吗?像你这样进城的农民,对你所生存的都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城市的雾霾、食品不安全、交通拥堵,就职、升学、医疗、教育种种的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一切?

  陈:现在的我,像城市人一样,讲卫生了,说话文明了,穿一些名牌了,吃一些大鱼大虾了。特别是还学上海人,隔三岔五地喝一次咖啡。但是从骨子里来讲,我还是一个农民,一个比较纯正的农民,一个在心坎上种庄稼的农民。比如说,我特别尊重粮食,我在家吃饭的时候,轻易是不浪费的,偶尔一粒两粒米洒在桌子上,我也会拾起来吃掉的,这被老婆骂过很多次了。说是脏,对身体不好。

  我对城市的感情,其实与一些夫妻之间的感情有些类似。说爱吧,谈不上,说恨吧,也没有,但是想要分手,太复杂了,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关键是分手后,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在这个地球上,根本没有可以退步的地方了。所以两个人为了责任,只能维持现状,呆在一个房檐下,各自想各自的,各自干各自的。

 

 

2、浙江在线的报道:

捧红韩寒的袁敏对话作家陈仓
 谈“身体进城与精神还乡”
2015年05月09日 20:38:48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摘要】今天下午,韩寒发掘人、著名图书策划人、本套丛书总策划、作家袁敏对话作者陈仓,讲诉“身体进城&精神还乡”,感受“百年孤独”式的沧桑巨变。

 

 

  浙江在线杭州5月9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张冰 编辑/吴盈秋) 儿子在上海买房买车,娶妻生子后接父亲进城过年。父亲是个文盲,一直生活在没有任何电器的西部山村。到上海后,在衣食住行上显得格格不入,啼笑皆非,又使人痛心落泪……

  这是陈仓进城系列小说其中一部《父亲进城》中的一个故事。今天下午,韩寒发掘人、著名图书策划人、本套丛书总策划、作家袁敏对话作者陈仓,讲诉“身体进城&精神还乡”,感受“百年孤独”式的沧桑巨变。

  一套“不哭退款”的小说 戳中一代国人内心痛点

  作为推出过《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和《三重门》等重量级图书的金牌出版人,袁敏这次策划出版了“进城”系列小说,把作家陈仓从幕后推向台前。今天,她和陈仓在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展开对话,为读者讲述小说背后的真实故事。

  陈仓曾在博客里写到:“这是一套能让你哭上八次以上的书,你无论通过何种渠道购买此书,读后如果不哭的话,我可以全额退款。”据了解,这套“不哭退款”的小说包括《父亲进城》、《女儿进城》、《麦子进城》、《米昔进城》、《傻子进城》、《小妹进城》、《小猪进城》、《影子进城》八卷十六部,文字流畅简洁,聚焦农村男女进入都市后,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土崩瓦解中变成了废墟,而在都市中他们也没找到和建立新的家园,揭示出新商业社会中悬浮、无根的焦虑,被喻为中国的《百年孤独》。

  “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写农民进城后的种种故事,写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性冲突,写乡村对都市的渴望,城市对乡村的追寻。”袁敏评价陈仓的作品。陈仓自己也说,自己流浪过很多地方,受了很多委屈,也遭到很多打击,自己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性冲突,因此能引起两个群体的共鸣。他总是用“第一代进城的农民工”来描述自己,在他看来,之所以很多读者看完“进城”系列小说之后会流泪,正是因为小说写到了中国一代人的痛点。

  从写诗到写小说 曾在莫言故乡拿到“红高粱诗集”奖

  袁敏最早认识陈仓,是从他的诗歌开始的。袁敏说,读他的诗,“常常有一种被拳头击中心头的震撼!”从写诗到写小说,陈仓有自己的一番感受。

  其实,早在1994年,陈仓就已开始创作诗歌,在诗坛也是小有名气。一个特殊的机遇,让他萌生了创作“进城”系列小说的想法。

  2013年,陈仓在莫言故乡山东高密拿到第三届红高粱诗集奖,评委会给的评语中有一句,“诗集《艾的门》能较好的将农村和城市生活经验相结合,心怀悲悯,洞察细微。”陈仓说,他发现诗歌更注重内在的东西,也就是灵魂上的东西,在表现现实题材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或者说是我还无法把控,用诗歌的方式来构建现实。

  “有一年春节,我把父亲接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发生了许多在别人看来有些荒诞的故事,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我便以这次“进城”为素材,创作了“进城”系列中的第一篇。”在次之后,陈仓又写了第二篇《女儿进城》、第三篇《我想去西安》等一系列作品。“《小说选刊》曾经说我‘接地气,通人性,感人心’,这个评价是很准确的,我写出了第一代农民工的内心,写出了我们的挣扎。我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他们说,写到他们心上去了,把他们给写哭了。”陈仓说。

  在他看来,小说要想成为经典,诗性成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此次出版的8部进城系列小说集,每篇小说前都配了一首诗,对阅读这些小说起着引导作用。

                                               责任编辑: 吴盈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