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2015-05-04 08:07:55)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陈寿在他编纂的那部被视作信史的巨著《三国志》里,对东吴名将周瑜推崇备至,评价甚高,可谓不吝溢美之词。陈寿是三国末期蜀国人,他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史家,《三国志》被古今学者公认为是研究东汉末三国时期那段波澜起伏历史的权威史料。陈寿对周瑜赞誉有加,在书中他多次借众人之口以“具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英隽异才”、“公瑾雄烈,胆略兼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江淮之杰”、“王佐之才”、“卓尔不凡,逸志不群”褒扬之,可见他对这位江东人杰青睐有加,十分欣赏。在他的笔下,周瑜忠肝义胆、气度恢弘 ,智虑深远、情趣高雅、用兵如神且谋勇兼具,而且这位善于“万人敌”的大将军还是位深情款款的好丈夫,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几乎是位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人。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周瑜人格上的完美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忠诚可靠;战略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勇有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气度恢闳,志趣高雅,待人接物不矜不伐,让人如饮醇酒,如沐春风。《三国志》中所载的那个周瑜,举贤荐能可比力荐管仲的鲍叔牙;在容人雅量与尽忠报国方面,他直追蔺相如;而论忠君谦士,则连诸葛亮都难以比肩,更遑论他人。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大相径庭的是,现实中的他“性度恢廓”、“胆略兼人”,这点似乎打破了周瑜在人们脑海里“气量偏狭”、睚疵必报的固有印象。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周瑜是孙策好友,他21岁即执鞭坠镫追随孙策东征西讨、直到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年纪尚轻,只是个将军,江东诸将以及众宾客待他礼仪简慢、不甚尊敬,只有周瑜独自率先表达出敬意,以君臣之礼恭谨待之。握有兵权的周瑜率先垂范,既维护了资历尚浅的孙权之尊严,还替他进一步夯实了权力。《三国志》中说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周瑜对比自己年轻且并无人望的孙权态度恭敬,执礼甚恭,展示出其胸襟宽广的大家风范,令人折服。谦谦君子周瑜并不居功自傲,其为人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大得人心,唯独与老将程普关系不睦。程普乃三代老臣,先后追随过孙坚、孙策、孙权,他自恃年高功大,不服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周瑜后来居上,竟然能够统领东吴大军,因此他屡次当众羞辱周瑜。周瑜并不与他计较,他折节容下,放低身段倾心结交下僚,终令程普叹服,二人冰释前嫌,遂成莫逆。程普由衷赞曰:“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史书形容周瑜与人相交时让人如饮醇酒,典故即出于此。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如此一位登高望远、刚柔并济之完人,到了后世尤其是明、清传奇小说中怎么就变成另一副嘴脸?正史中“高、大、上”的伟岸形象怎么就变作小肚鸡肠、睚疵必报、器局狭窄、面目全非了呢?

 

   原来,中国人一贯讲究正统,到了隋唐之际,正统之争愈演愈烈。何为正统?打个浅显的比方:刘邦姓刘,因此汉朝被称为刘汉,刘备也姓刘,因此他被视作汉家正溯。而孙权、曹操等辈虽然雄才大略、兵多将广,与刘备鼎足而立,亦属不世出之人杰。然而,若辈在刘姓眼里,不过是怀忤逆、觊觎心的屑小之辈罢了,只有刘备才称得上根正苗红。作为东吴孙权的利益代言人,周瑜自然成了曲解、贬抑甚至泼粪的对象。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唐朝时,有关正统之争已隐隐出现在诗词中。虽然诗仙李白等人在诗中对周瑜赞誉有加,但杜甫、杜牧等人却对他表现出不屑,并大加鞭笞、讽喻。原来杜甫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颂扬诸葛亮,并一贯对他尊崇有加并虔诚顶礼膜拜。杜牧更是毫不掩饰的在自己的诗中肆意“调戏”周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揶揄、调侃之意,溢于言表。历史在文学中逐渐偏离事实,兴于唐,盛于明。明代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于文学艺术创作需要,将周瑜描绘成与诸葛亮互争短长、勾心斗角之人,他阴招阳谋迭出,却屡屡被诸葛亮化解,于斗智斗勇中,始终稍逊一筹,最终被诸葛活活气死。小说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周瑜被气得箭疮复裂,惨叫一声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瑜亮之争”本为罗贯中虚构,这亦无可厚非,文学艺术本就允许适当的加工与夸张,但《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与恒久生命力,让周瑜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乃至在民间口碑中被彻底颠覆。一个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小说人物被当作真实的历史去解读,去诠释,于是这位被南宋诗人范成大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奇才,成了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代名词。

 

    即便如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光辉事迹与天纵逸才却不能一概视而不见,更不敢一律抹杀。一方面,他十分肯定周瑜结交、追随孙策,戎马倥偬,忠心耿耿,为讨平江东、助孙建立王霸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襟怀坦荡,心底无私,积极为吴国选贤任能,接连推荐鲁肃,收降甘宁,感化程普,为东吴大业积蓄英才;之后,他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并联合西蜀军队抵抗曹魏南侵;最后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于赤壁之战中祭出奇招,火攻曹军,东吴军以少胜多,杀得曹操大败亏输,肝胆俱裂,曹魏数十万水陆联军灰飞烟灭,潇洒周郎略施妙计,只一战便奠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并建立了彪炳青史的不朽功业。


[转载]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如此完美之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的样子,在同时期似乎只有诸葛亮可比,但当他遇见被视作正统的刘备以及蜀汉核心人物的诸葛亮时,就只能退避三舍、沦为陪衬了。于是周瑜在后世成了现在这副模样,他屡遭诸葛亮戏弄,总是计不如亮,直至被亮活活气死。

 

    而真实的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因病死于巴丘,才刚36岁,他的死和“瑜亮之争”毫无关系。历史事实和文学偏差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让人的确有“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如此贬抑三国名将周瑜,罗贯中似乎心有不忍,于是让周瑜临死前发出那尽人皆知的千年一叹,他的千般无奈、万般委屈,似乎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喟然长叹中得以升华,并在瞬间达于沸点,这叹息声经久不散,在历史深处回旋激荡,至今尚余音袅袅。

 

插图为网络剧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