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逝者汪国真: 纪念他,不一定是为了诗歌

(2015-05-01 10:52:11)
标签:

文化

逝者汪国真

纪念他

不一定是为了诗歌

文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逝者汪国真: <wbr>纪念他,不一定是为了诗歌

 

     逝者汪国真: 纪念他,不一定是为了诗歌   

 

作者: 文学报记者张滢莹    原载:《文学报》2015年4月30日第4版



    上个周末,随着尼泊尔大地震一同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是诗人汪国真逝世的消息。以59岁的年龄来说,汪国真的猝然离世是许多人意料之外的。虽然他已经沉寂许久,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些年在做什么、想什么,但他的诗歌依然在流传,过去写在笔记本扉页上,如今则停留在网络个性签名上———那一天,对于诸多读过他的诗歌的读者来说,无疑也是一场心灵上的地震。
  1978年恢复高考后,原本就热爱文学的汪国真立刻投身高考,并如愿考进暨南大学中文系。与当时许多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学子一样,他每天写诗,四处投稿,只要能找到通讯地址的刊物,他都会将诗稿寄过去。虽然基本石沉大海,却没有打消他创作的积极性。的确,那是一个诗歌的年代,空气里弥漫的都是诗的味道,诗歌刊物、诗歌协会、诗歌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一个“诗人”的称呼就等于万众的关注和宠爱,做着诗人梦的汪国真,只是万千学子中的普通一个。
  大学毕业后,汪国真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刊物编辑,虽然仍在持续投稿,诗作也陆续见诸报端,但他的作品始终未能获得主流诗歌刊物的认可。1988年,他的作品《热爱生命》被当时发行量逾百万的《读者》收入卷首语,汪国真这个名字逐渐出现在读者与市场的视野中。
  上世纪90年代,在朦胧诗逐渐热潮褪却时,社会的骤然开放让许多青年无所适从———人生该向何处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心灵又该如何安放?此时汪国真的诗歌,仿佛给了他们一个答案:“《如果生活不够慷慨》,《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假如你不够快乐》,但《只要明天还在》,《挡不住的青春》就将《走向远方》、《跨越自己》,让《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1990年,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首印十万册很快被抢购一空,加印又很快售罄,连续加印了五次,而他同年出版的诗集《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亦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成为当年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一位名为Alex的读者在微博回忆:“当年排队去听过汪国真的一场演讲,冒充了学校学生,拿着别人的学生证人挤人地走进去,只为了看他一眼,听他讲两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就会热泪盈眶。”
  与读者的激动形成对比的,是冷静甚至有些冷淡的主流诗坛。虽然与顾城、于坚、欧阳江河等同属于一个诗歌时代,汪国真的名字几乎从没有和他们一同出现过。在不同场合,他的诗歌所收到的评价是:“心灵鸡汤”、“格言警句”、“肤浅言语”……时至如今,各大媒体对于汪国真的纪念报道中仍有许多着重于围绕他作品的争议———他的诗歌究竟有没有艺术可言?
  汪国真的诗歌究竟对文学史是否产生了意义?连同上面那个关于艺术性的问题,以往没有定论,今后也未必会有定论。我们所知道的是,他那些被认为粗浅的诗句,已经流传了二十多年,也许仍将继续流传下去。与对于他作品的评判相比,特定时代里所涌现出的“汪国真现象”也许才是更应该关注的文化题目。而那些曾经读着汪国真诗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似乎更看得开一些。“在我幼年艰难而贫乏的阅读时代,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被金庸、琼瑶、三毛、余秋雨、汪国真、席慕容乃至王朔、韩寒、郭敬明等等写作者影响过的文艺青年的历程。但这种影响并不存在任何选择性。———网友费笔”“怀念不代表推崇,我们总是要跨过一些山、一些水、一些异性、一些偶像,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网友六神磊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