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苏: 民国为何多大师?

标签:
文化历史杨永苏民国为何多大师?文学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民国为何多大师?
作者:
杨永苏
民国出大师,这是当代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为什么民国会出那么多的大师,而当代中国却出不了大师呢?可以说,在当下对于民国大师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少误差,比如大家都认为民国时期到处都是大师,但大家忽略了一个现实———社会环境。在民国38年中,我国是一个文化差距极大的国家,能进入学校、摆脱文盲帽子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在知识分子稀少的年代,稍微有点文化,就成了有学问的人,能够写出文章在报刊上发表的人就成了知识名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炼成一个大师,比在文化普及的今天要容易得多。再则,民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刚刚开放的时代,社会上有人发表鼓吹新事物、新思想的东西,如严冬里的太阳,人们自然深感新鲜而大加呼应,该作者也就名扬天下。从《狂人日记》和《新青年》里的许多文章可以看出,这些文章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它的文笔有多好,而在于其敢于说出大家都想说但都不敢说出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民国时期的大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思想的解放。
我们现在所崇尚的民国大师,基本上是人文科学领域的名人。在人文科学完全占领人们思想的年代,很少有人去关注,甚至不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科学在当时的研究阵地———大学,成为主流学科,一旦有了成就,就成为教学内容来加以宣讲,而后再通过学生、传媒来传播,一传十十传百,成果收获者就成了有口皆碑的大师。自然科学很难取得著名成就,就算个别人取得了较大成就,由于专业的限制,人们也不甚了解和推崇。所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共同发展,甚至大有超出人文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多的心思去关注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关注度已严重退化,从而也就看不到该领域的大师。
由于文化普及率和学科视野的差距,使人们产生了对大师评价标准的不同。民国时期的大师由于上述原因,一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所以当时的人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谁的成果新鲜、有影响力,能否获得社会的广泛推崇。只要你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就,并被社会广为传播,你就是著名的文化人,就是大师。我们当代学者其实也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收获不少,但由于学科领域需要弥补的空间越来越小,且在相同领域研究的人又越来越多,水平相差也不是很大,取得著名成就的机会和影响力相对前辈来说亦越来越小,其学术影响力亦差距较大。另外,随着自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自然科学家的知名度与西方自然科学家相比较小,在人们心目中也就很难算得上大师。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追求已经成为当代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无论是学者还是教授,真心实意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放弃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专业而进入名利场,以扩大自己的名气,甚至不懂装懂地在观众视野中作秀。同时,许多不学无术之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个个腰缠万贯,专心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十分憋屈,在无力改变社会现实时,就只有利用身上的那点知识去市场交易。学者成了商人,学识成了商品,许多本来可以成为大师的学者失去了成为大师的机会。大师完全被淹没在市场的浪潮之中。
无论怎么说,民国多大师是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特征。这些大师的出现,丰富了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也为我国后代树立了良好学术研究榜样。当代大师的缺失,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者治学思想的浮躁,而在于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正确对待。如果当代社会的学术价值恢复到民国时期的程度,大师的回归一定不会太远。
前一篇:李美皆: 有人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
后一篇:启 功: 难忘相濡以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