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灵魂中去
——读闫文盛散文集《你往哪里去》
徐春林
闫文盛这个名字很熟悉。我订阅《散文》杂志有些年头,经常会在《散文》上见到这个名字。《都市》这本刊物我知道有些年头,那年山西女作家寇子来修水,朋友介绍寇子时说:“《都市》发表过她的中篇小说《坐在石头上的女孩儿》。”说完还加以强调:“头条刊发的。”之后,我经常在百度搜索《都市》。几年后,也就知道闫文盛是这里的执行主编,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七O末出生的优秀作家。
之后在网络上偶然有联系。简单的几个字。是问候。或者是讨书。
我读过闫文盛的系列散文《主观书》。大多是在《散文》杂志阅读的,还有些其它的杂志。很多名刊都发表过,具体哪些不全记得。我不知道《你往哪里去》(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与《主观书》有没有关联。但是《你往哪里去》的篇目里有《主观书》,而且排在第一。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阅读散文。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小橘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都顺背如流。那时我对散文的理解限于两种:一是记叙一件感人的事,二是写一段优美的语言。也许是出于简单的心,在读散文的时候,我仅此理解在词句和中心思想上。
很多年之后,我变得复杂起来。对于散文有了更高的期望,常常习惯用一种不能道明的思维去左右阅读。拿到一本书时,不仅注意书的包装,就连纸张也很在意。随之才翻阅书里的内容。我已经习惯了这样。我知道这是个弊端,好的文字与这一切没有联系。可我还是改变不了这种习惯,也习惯了在审美里寻找散文的美。
我不得不承认闫文盛一为才气冲天的作家。不仅有才华,而且还才情也十足。这得从《主观书》开始说起。第一节《理想的黄金》。“黄金”本是个物体,是价值。出身于贫瘠的人,按理来说,“黄金”是人生的追求目标。而在闫文盛的笔下,精神财富高于物质财富。因此他是区别与肉体和精神苦难的作家。他在《理想与黄金》的末尾写道:“我们哪里是为了黄金。”
好的散文,我自认为是哲学的,美学的,还是生活学的。拿着这本“生活志”来说(《你往哪里去》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策划的“生活志”丛书),是一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活志。哲学的思想见凸,却不见痕迹;思想深刻,回味无穷。美学的思维见凹,却不见锋利;风和日丽,月明江滩。
著名作家、编辑家汪惠仁在序言里写到:文字的身体固然不能全然跳出权力的叙述,但它可以努力展示自己与生活是怎样被权力叙述的。(摘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身体——序“生活志”文丛》)
拿美学来说。一般来说,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而这其中包含着一系的美学。闫文盛的这本《你往哪里去》,很唯美。记录的衣、食、住、行,全都塑造得非常的美。简单的生活,在闫文盛的感性思维里,一些非逻辑化和个体化的生命感受异常的奇特。
再拿“生活学”来说。这并非一门立书的学问,也不能与哲学和美学并列而论。读到这本“生活志”的时候,我还是提出生活这门学问来。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指艺术。任何思想感情的发生都源于生活,都是主体感受人生的产物。精神产物是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意识。不可否定,《你往哪里去》描摹生活的特点非常明显。这点是艺术的需要。也是艺术成功的所在。
“他很早时候拥有了与他所经历的光阴不相称的目光。我们都以为,那是一个大孩子所具有的成熟的目光。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而今他一天天长大,他生命中的一切迹象变得更加清晰无疑。”(摘自《父与子》)
文学是“人”学。丹麦著名文学理论家勃兰兑斯说过:“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儿子的睡眠》《父与子》《旧园》等文字。故事和情景构筑一个细小的世界,是感性和现象层次分明。读来,不仅是在体验与感受思想情感,而是在追寻和思考人生的意蕴。
我想一部好的散文,不光是去认识死去的社会风习,而是了解当下人的感情的复杂性。因此,一个时代与另外一个时代的文学,就像历史,一段一段的历史一样,通过艺术表现感性形态的生活,同时又超越它。把读者带进一个更为深远、显示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世界,一个仅仅只有精神追求开放的世界。可喜的是,这点,闫文盛做到了。这是一个作家的成功之处。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闫文盛的语言是独特的。一是语言里反映了巨大的含量。“等到我们老了,那时间也就老了吧。”二是语言艺术相当深刻,细腻地传达了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的心理生活。“因为儿子,我不能够再像从前那般懈怠于生计。此刻儿子还不知道,他已经在改变他的父亲。从他生下来即是如此。我身上被改变的痕迹越来越重。”
我最后说一个文学宗教的问题。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是民族的,也是宗教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一个好的作家是神灵化的,是民族精神希望的寄托者。唐宋时期有“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运思方式。读了《你往哪里去》后,禅意和禅喻回旋于脑际,陷入深思。
闫文盛是位出色的作家,是毫不质疑的。也是禅人。闫文盛的散文集《你往哪里去》是我喜欢的文字,我相信读者也一定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