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炜:做脚踏大地的写作者
标签:
文化张炜做脚踏大地的写作者你在高原文艺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张炜:做脚踏大地的写作者
“在现实生活中深深地沉浸,是获得和保持想象力的惟一途径。我不认为自己的想象力是一个优长,我同样恐惧于它的萎缩。我在写淳于和桤明这样的人物时,不敢超越生活提供的真实。这就是我的朴实和局限所在。”
这是张炜出版他的长篇小说年编时,收录在《能不忆蜀葵》末尾的一段话。在这里,他谈论了自己对小说中的两个人物的构思与设想,并对读者可能的不满足作出解释——不敢超越生活提供的真实。在张炜看来,生活本身提供的生动性,远远超越了人的想象力。对生活本身的入迷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想象能力。
类似的语言,我似乎不止一次听他说起过,每次寥寥几句也不会深入。但他似乎一直很坚持这一点,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在《你在高原》里,在他的散文、随笔里,甚至在被视作儿童文学的《半岛哈里哈气》里,这一点都非常鲜明。他不是一个喜欢安顿在屋里的人,当然写作的时候除外。他将行走和游历看得很重要,按照他的说法,作家在形成一定的写作模式后,最好不停地走向山川大地,做一个脚踏大地的写作者。
记
张
作家在将来接受正规文学教育的时候,会暂时将自小熏染的部分忘记一些,但因为种子早就植在了心里,所以萌发的日子最后总是要来到。这在大多数时候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不知不觉间,他的情趣、风味、气质,都带上了地域的色彩。当他在作品中直接援引一点地方传说和故事的时候,就会觉得勇气倍增,仿佛有了艺术的最大根据似的。这是因为,他的内心里其实还是知道:在无法统计的人数和时间中形成的艺术,其实是谁也战胜不了的,是最强大的。
记
张
有人走过了很多的村庄、城市,做过田野调查,考察了一个地区的生活,搜集了一些民间传说,尽可能详细地了解那里的经济情况、教育情况。也许我们未来的全部希望,就是怎样深入诸多问题的反思,包括对广大贫寒的乡村和激遽发展的现代都市之间的关系的反思。我们不得不正视现代生存伦理的研究和社会正义的讨论。
除了社会层面的深入观察,再就是对土地山川的感知。这也许是更重要的。以前总觉得对一个地区十分熟悉,来来往往也走过不少次,后来才知道自己对这个地区其实所知甚少。乘车而过,或者是几次徒步跋涉还远远不够,那只是取一些皮毛,就像旅行者的轻松超脱会影响我们的认识一样,是难以深入的。
记
张
有的作家喜欢到处跑、折腾自己,不能简单地将其看成性格的原因。作家更爱写作,他处心积虑地要写出好作品——如果他知道了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损害,就会不停地走向山川大地。他要把固定的思路和习惯,连同疲惫一起冲刷干净,然后再重新出发。经历了几十年的写作之后,作品应该“回生”。长期不做案头工作,在外面跑久了,有一些字和词都忘记了,也就是有了职业上的生疏感。但是一旦投入工作,会很有冲劲,很有力量。
记
张
记
张
如果是一部“大河小说”就必须写得很开,空间感要强。《古船》《九月寓言》等,那些书虽然不是严格地遵照专业的均衡和规范去处理的,但也差不多。比如说从专业角度讲,那些长篇肯定没有过多的逸出和荡开,比较均衡,结构上严谨,个别大胆之笔,也要做得非常讲究。
一个专业作者写了三四十年,应该有些经验之类。即使很放松地写,也要按照文体规范规律去运作。这是“功力”,同时也是障碍。到了写这长长的十部,应该是突破职业障碍的时候了。在这种漫长的叙述中,从结构上看,有些地方似乎是不拘小节,但它要打引号——真实的情形是精于计算,细节经过了严密的考虑,要写出一种“业余味儿”,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