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有的书要读破

标签:
文化王涛有的书要读破有的书要翻破有的书可以不读 |
分类: 自由典藏 |
有的书要读破
作者:王
涛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4月10日第11版
后转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还看过俄文版的数学著作,写了一篇《奇数、偶数筛选法》的文章,不知天高地厚地寄给《中国科学》杂志,结果被退回来了,但那时的编辑涵养特高,不是在统一打印的退稿信中填上作者名字,而是亲笔写信,说了退稿原因和充满鼓励的话,至今难忘。数学兴趣渐渐淡了,又转向文学著作,普希金的诗与小说,对我特别有震撼力。有一次,晚自修看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忘了下课时间,一直看到凌晨4时,大门锁了,不得不翻墙回宿舍,被夜巡的校保卫科同志“抓住”了,第二天写了一份检讨书。我开始模仿普希金诗歌《小鸟》写了第一首诗。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我在大学校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变成铅字的《在太空翱翔》小诗。这对我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后来没有成为诗人,但从文的道路已经确定。这一时期的读书,让我探索自己的潜能,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中国科学》发表了我那篇《奇数、偶数筛选法》,也许我会选择数学研究了。而如海绵吸水般地大量吸取知识,打下了使我一生受用的学养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求学时代读书,我翻破了一本书:《康熙字典》。我的父亲是农民,但他却懂得字典对读书人的重要。解放初,我刚考上义乌中学,他用15斤白米,在县城一年一次的农历十月十五大集市上,换来这本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的二手《康熙字典》。从开始不知道怎么查,到后来离不开它,碰到生字就去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康熙字典》翻破了,又修补,我的知识宝库中的汉字词汇量,随之不断丰富,阅读能力日益增强。我是历史学教授,却成了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古文献功底得益于《康熙字典》匪浅。
学术研究阶段的读书,与求学阶段完全不同,围绕既定的学术方向,只读与专业相关的古书与近人的论著。上世纪60年代初,著名学者、原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指点我:“可选择《宋史职官志补正》作为苦练基本功的阵地,把握现存的所有宋代官制史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