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毛利涛)
4月8日,昭通日报社正式成立昭通影视文化中心,并向社会广发英雄帖,正式吹响昭通日报社进军全媒体的号角。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具有前瞻性意识的昭通日报社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为让昭通日报社能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提出了进军全媒体战略规划,昭通日报社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得到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整合资金成立昭通新闻网、开展运行昭通手机报、试探性地开展了视频制作,2012年便对市“两会”进行了全程视频报道,对外开展了专题片、新闻视频的制作与探索,积累了很多可行的经验。
2013年末,昭通日报社制作了以威信县独臂教师江声发为原型的第一部微电影;2014年鲁甸地震后,《鹤都晚刊》制作发行了微电影《花椒树下》;紧接着昭通日报社独立完成了以该报记者张广玉为原型的公益微电影《摩托车记者》,通过在全市各县区展播,获得了好评,为全面进军影视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昭通日报社成立影视文化中心已经具备了先决条件,成立影视文化中心势在必行。
昭通影视文化中心聘请昭通知名作家雷平阳、夏天敏、吕翼、杨昭、黄代本为中心顾问。中心下设创作组、摄制组、策划组和项目组。业务涵盖电影、电视剧、微电影、专题片、纪录片、宣传片、微视、访谈、MV等各类音视频创作、拍摄、制作、包装发行和推广传播领域,组织策划大型文化项目及交流活动,各类演艺人才挖掘、培训、推介等影视文化传播。
目前,已经完成“天籁乌蒙 唱响中华”昭通原创歌曲大赛及推广工作计划。
昭通影视文化中心策划即将启动筹建“西南电影网”和微信公众平台。中心将与昭通市文产办、文联、作协合作,把昭通作家的一些文艺精品尽量改编成影视剧本,融入现有旅游资源、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拍摄成影视向外界推广,拉动昭通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策划每年举办一次电影节活动,提升昭通影视影响力。通过今后五到十年的努力,把网站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的视频网站。
打造一个精品栏目“乌蒙大舞台”。充分展示生活在乌蒙高原上的各行各业人才,无论你是文化名家、商界领袖、成功人士、草根人物都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背后的辛酸历程和成功的喜悦。形成展示自我、感知自我的一个平台。
建立“昭通演艺人才库”。吸纳各种演艺人才,爱好者,不论地域、年龄、文化,只要有特长或者爱好都可以报名,定期开展培训,择优推介使用。中心发展壮大后,可大量承接外面的影视作品,大力推介优秀的演员,同时降低自主拍摄成本,培养更多的昭通电影人,让更多的昭通电影人走出去。尽可能邀请剧组到昭通拍摄,搞好服务,把昭通打造成天然的影视基地。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昭通影视文化中心广发英雄帖。诚邀有志之士的加入,共同打造昭通乃至西南地区的影视文化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