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歌小众,但诗人一直都在”

(2015-04-04 01:25:15)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当一些人表现出“文学已死”的悲观情绪时,国内知名学者型评论家熊培云,却要自己“逃向它”:“文学永远不会死,因为文学跟人的生活、情感、思考息息相关,是不可能丢掉人的思想资源。”熊培云,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写出《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重新发现社会》等非虚构名作,表达出一个70后青年学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厚思考,在广大年轻人读者中,备受推崇。昨日,他携带自己的新作《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来到成都,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畅谈“文学与人生”。

 

与其此前的著作都是非虚构或评论作品不同,《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中收录熊培云最近两三年的诗歌创作,主要表达他对生命、媒介等话题的诗意思考。如今诗集很难有市场销量,熊培云说,“其实,还是有不少读者关注诗歌的。虽然比不上那种畅销书,但是我这本诗集,目前还是卖了几万册。”谈到对当下国内现代诗的创作状况,熊培云说,“据我多年观察,其实在中国,写诗的人还是不少的,而且写得不错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诗歌在当下社会处于一个相对小众边缘的位置,大家很多时候没有关注到他们而已。其实,就跟星星没有离开天空,种子埋在土地里一样,诗人和诗歌,一直都存在。”

 

2014年底,余秀华诗歌在网络爆红,成为一种现象。很多人也开始对诗歌能借由微信等社交网络重新复苏,表示乐观。对此,熊培云分析说,“微信平台确实是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如果诗歌发表还停留在只能依靠传统的诗歌杂志,那么类似的爆红事件,是很难发生的。另外,我觉得,诗歌在当下社会有复苏迹象,还跟当下中国人在物质世界得到丰富之后,人们重新开始关注精神世界的质量有关。人们在享用面包的同时,还要欣赏玫瑰。”(华西都市报/张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