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坚:特朗斯特罗姆的写作反照出中国诗坛的焦虑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导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3月28日凌晨逝世。凤凰网文化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特朗斯特罗姆的中国朋友、著名诗人于坚。于坚形容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男人,很有劳动者的感觉。他的诗有生命的力量,这种生命感来自土地和自然。他把诗作为一个非常神圣的事情来做,而今天中国诗坛很多诗人都渴望走红。诗歌中心化的追求是非常奇怪的。
凤凰网文化:您之前也有过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评价,除了他的诗歌,您亲自见过他本人吗?
于坚:我们是老朋友,他20年前第一次来到昆明,那时候我们就第一次见面。后来我又去日本参加诗歌节,他和他夫人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去他住的那个岛上,后来有很多零星的联系。算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
凤凰网文化:那从朋友的角度来讲,我们想知道您怎么去描述他,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于坚:他的职业是一个医生吧,但是呢他并不是那种文弱书生,或者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弱不禁风的那种。因为他的诗好像在中国翻过来,是一种唯美的东西,他身上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男人,然后呢很有劳动者的感觉。虽然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轮椅上,他后来那次他说话也不能说了,但是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人。
凤凰网文化:他一生当中诗作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他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么一个可以称得上是顶尖级的文学奖。我不知道您怎么去评价他的诗作?他以这么样一个不算庞大的诗作数量,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凭借的什么呢?
于坚:我们衡量一个作家,不在于他的作品多少,在于他作品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我本人并不是完全都喜欢托马斯写作的风格,我喜欢他的一部分作品。但是我在欧洲,比如说我和瑞典皇家学院的一个朋友,她本人是诗人和小说家,她跟我谈起托马斯,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是一种谈论神灵的口气,她眼睛在发光,她在向我讲一个神,她说在欧洲北美有很多托马斯的粉丝,很多人喜欢他的诗。
他的诗一方面有那种生命的力量,但以生命为力量的诗很多,可是里边生命的源头在哪里每个诗人是不一样的。托马斯的生命感,我觉得他来自于他生活的那个土地,来自自然。 所以他的诗,传达出来的这种诗人对大地、对自然的这种敬畏和赞美的东西,我非常喜欢,和我有共鸣。
凤凰网文化:他的诗作在中国受到了很多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重视和喜欢。想问您的就是,从他的诗作当中,能不能有一点给我们当下的中国诗歌的发展或者中国诗坛现状的启示性的价值或者说意义呢?
于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托马斯的这个写作的态度,他把诗作为一个非常神圣的事情来做,而不是说是为了通过写作来走红。今天我觉得中国诗坛比较焦虑,很多诗人都渴望走红,走红成为一个诗人成功或者好坏的标准。而我觉得托马斯他不是这样,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他只是要把他的诗写好。
我上次在瑞典,他说到他一个夏天也就写了四首诗,他的诗写一首就是一首,不能说写了一百首,一首都不是。我觉得他这种专业的渗透般的对待诗的精神,今天对诗人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家都比较焦虑、比较浮躁,所谓的诗歌边缘化,使很多诗人焦虑不安。但是我觉得诗到中心去干什么,我觉得这种追求对我来说是非常奇怪的,为什么诗要到中心去?诗为什么不能是一个边缘?边缘不是挺好的吗?
我觉得托马斯就是安静地呆在诗歌的边上。他完全可以去斯德哥尔摩,住在一个文人邻居的核心里面,但是他就住在他家乡的岛上,一个很朴素的两层楼的蓝色的小房子。那个房子不是说他要隐居或者故意做出一个姿态来,不是这个,他从小就住在那个房子里面,那是他的家。他在那里,每天在那里散步、思考、学习,我觉得他可能对外面的世界如何谈论他是不关心的,他只关心他自己和这个语言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