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电影《黄金时代》
(2015-03-18 09:56:1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不得不说,电影《黄金时代》实在是一次太过任性的叙述。
我想,对于普通观众,会被看得晕头转向;而对于了解萧红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三个小时委实有些无趣。靠着大量旁白推进的叙述,这部电影同样更像一部关于萧红生平的有声电子书。虽然,演员的台词大多出于萧红的著作,还有同时代人关于萧红的回忆。
比起电影《萧红》,《黄金时代》不缺乏对萧红生平叙述的诚意,影片力图相对完整呈现萧红的一生。然而,萧红短促一生太过丰富,即便三个小时的时长,已然接近影像叙述的极限,但是,关于萧红在哈尔滨、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的经历,还是显得十分平面、仓促。萧红在每个地方的生活,往往几个场面便带过,似乎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同生活阶段的衔接,只好靠演员口述出来。
让银幕里的演员对着银幕外虚拟观众口述萧红生平,这不知是否是一种创意。但是,在我看来,这类似于元小说的叙事方式,频繁打破电影所营造的虚拟情景,从而打破历史真实与影像虚构,让这场本就十分平面化的萧红生平叙述,更加支离破碎。再加上,剪辑上的时空颠倒,对于那些对萧红没有深入了解的观众而言,实在是一种挑战。我想说的是,如此的任性的叙事,对于编导实在需要勇气。撇开效果不论,某种意义上,我还是对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充满敬意。或许,正因为这种碎片化的叙述,一些看过关于《黄金时代》的纪录片的人,都觉得那部三个多小时的纪录片比电影本身好看得多。一部任性的电影,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在我看来,萧红一生重要的场景,《黄金时代》都有所表现,这也是我看了纪录片之后,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的原因。但是,回到电影里,那些让人期待的场景却因匆促而难以有什么印象,不免为此而惋惜。即便三个小时的叙述,作为一个女作家的传记电影,《黄金时代》匆促到连萧红创作《生死场》或《呼兰河传》的镜头也不给。坐在电影院里,不禁感慨,这个时代,已然浮躁、匆促到容不下一场从容、平实的叙述。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关于萧红一生,只是诚意而平实的叙述就会很好!
倒不是吹求,这部吊足人们胃口的电影,还是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萧红”这个名字,是1935年底,萧红印行《生死场》时第一次使用。影片中,二萧第一次跟鲁迅见面,鲁迅便介绍说“这是萧红”,要知道那时《生死场》还没有问世。其后不久,鲁迅又对人介绍“萧红先生”。五十多的文坛领袖,称二十出头的文学女青年为“先生”,实在别扭得很。我想这自然不是鲁迅的幽默。以我的了解,鲁迅在口头上,似乎没有出现过称呼萧红为“先生”情形。许广平也只是在萧红逝后的纪念文章里,出于对死着的敬重,而称“萧红先生”。而二萧第一次跟丁玲见面的场景,电影里画面表现为萧军已然跟丁玲是老熟人了,由萧军把丁玲介绍给萧红。这似乎也不真实。
值得称道的是,《黄金时代》对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没有简单化处理。而编导也在做着力图真实呈现萧红一生的努力。如果有足够的耐心,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