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作品研讨会不是验收会

(2015-03-16 15:46:32)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作品研讨会不是验收会
高 凯

  春节前,第十二届甘肃文学论坛研讨了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小说出版后,上海、北京等地已对其作了研讨,我们只是趁热打铁,推介本土作品。
  作为研讨会的主持人,为了给会议收尾画上句号,加之评论者对作品褒贬不一,也为了打个圆场,在会议总结发言时我郑重地说:“作品研讨会不是作品验收会,一部作品是作者的,但归根结底是读者的,我们所研讨的作品还需要让更多的读者在时间中去严格检验。”没想到,我的这番话当场就产生了共鸣。有人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作品研讨会不是作品验收会”是研讨会上最有水平的一句话。
  为了使研讨会别开生面,事先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如何表明研讨会主办者的立场做了设计。为此,我首先安排与会的作家和评论家分开发言,而且让作家们先发言,评论家后发言,我的理由是作家们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最具有发言权;其次,我一改以往这种活动资格最老的人先发言的惯例,破例让年轻新锐的评论家最先发声,我的考虑是,后者更加有批判精神,让他们先发言可以避免把研讨会开成表扬会。不仅如此,我还给每人限制了8分钟的发言时间,不论是谁,超时者一律鼓掌提醒。没有想到,我的良苦用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会议气氛活跃,节奏十分明快。
  与会者对“作品研讨会不是作品验收会”观点的热烈反响,反映了大家对长期以来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作品验收会”的极度厌恶、反感和担忧。
  作品研讨会成为“作品验收会”在文坛早已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研讨作品的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实质是,作者试图通过一次作品“验收”,推出作品,扩大知名度,甚至名利双收;出版商企图通过一次“验收”,推销产品,实现利润;而作为“验收专家”的批评家,则会获得一笔不薄的“鉴定费”;更重要的环节是媒体宣传,新闻记者当然也少不了一笔“车马费”。因为人人有利可图,其风自然劲而不衰。概括其成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批评家高估了自己的批评价值。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只能是批评家自己的,而不是读者的,批评家代替读者行使批评的权利已经违背了文学的基本精神,更不可将其再转手强加给读者。二是红包批评病毒似的深度侵蚀。作品在走向读者之前,作品背后的利益者缺乏自信,必然会求助于批评家和新闻媒体来制造舆论,而在一个物质化的文化体制中,求助的手段只能是实惠的利益刺激。
  作品研讨会的目的决定着作品研讨会的性质和意义。作为作品的一个推介环节,作品研讨会必不可少,比如《荒原问道》研讨会。但如果变成了庸俗化的作品鉴定验收会,甚至借研讨会向读者兜售经过包装的劣质作品,其性质和结果就另当别论了。试想,通过这样的“验收会”验收的作品会有几部对于读者来说是合格的,抑或说会有几部作品能被读者所接受?去年,《诗刊》为余秀华举行的研讨会就是这些年最成功的一个范例。这次推介活动,不但使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名扬天下,而且使作品洛阳纸贵。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作品研讨会,其作用由此可鉴。
  作品研讨会肯定不能开成作品验收会。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不可能仅仅经过一次研讨会就能确定其优劣,文学作品不是物质产品,即使是科学的检验手段对它也毫无意义。作为精神产品,文学作品只能由它的读者在心灵中去慢慢淘洗过滤,而不是由评论家一次性鉴赏验收后发给一个什么“合格证”,尽管评论家也是读者的一部分,且具备着读者所没有的专业水平,但他们没有验收作品的资格和权利。而且,作品“验收会”还会惯养作家们听不进批评的坏毛病,于作家和文学无益。
  在那部长篇小说研讨会上,我最后还说,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的一面镜子,我们的研讨会只能帮助作者进一步审视其文学面孔探视其心灵世界,使其和更多的作家从中获益。若说还有什么作用,无非就是再把它真实地推荐给更多的读者。那天的研讨会评论家当然没有红包,有的只是一顿因为临近春节而安排的文友们联络感情的简单餐叙。也许正因为我们这样的一种直抵文学的研讨,才可能有了一次让大家不失身份和尊严的公正褒贬。研讨会的效果,也令在场的作者本人甚为满足。
  变味的“作品验收会”如果仍然继续存在,不仅意味着文学批评本质的腐朽,而且意味着文学的局部已腐化变质,不可不保持警惕。

来源:文学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