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旧电影:贩卖昔日温情  换来真金白银

(2015-03-06 10:16:43)
标签:

娱乐

分类: 自由点击

怀旧电影:贩卖昔日温情 <wbr> <wbr>换来真金白银

 

怀旧电影:贩卖昔日温情  换来真金白银

 

 
作者:梁  坤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5年3月6日第7版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5-03/06/B07/b7t7_b.jpg 换来真金白银" TITLE="怀旧电影:贩卖昔日温情  换来真金白银" />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5-03/06/B07/b7t8_b.jpg 换来真金白银" TITLE="怀旧电影:贩卖昔日温情  换来真金白银" />

        

    时间一维性让我们总是背对过去,面朝未来,而我们用来感怀过去的时间却往往不输憧憬。怀旧催生满足这种情感需要的商品,电影的怀旧消费就是其中一类精妙的存在。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将电影称为“雕刻时光”的艺术,在自由驰骋于时空,捕捉时间给人和物质留下的印记方面,电影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记录了时代,也是时代的产物。基于艺术属性,电影可以帮我们找寻往日的温情,基于商品属性,电影把我们的记忆拿去贩卖,将怀旧情结转化为票房的真金白银。

    昨日重现:消费的都是真爱

    电影《甜蜜蜜》的修复版本在今年情人节档期上映,距离1996年《甜蜜蜜》公映,已经过去19年。陈可辛表示,这次最大的卖点就是“不变”,只是修复电影拷贝,把它定格在最美好的状态。将经典或曾创票房佳绩的电影重新上线放映,可以说是重温经典,也可以说是营销策略,这种方式对观众来说已是屡见不鲜。

    2002年,电影《E.T.外星人》在公映20年后推出加长的特别纪念版本,其中包括一些当年未公映的片段,并适当加入了电脑特技和杜比音效,虽然斯皮尔伯格事后谈起,还是抱有遗憾,但并不影响这个曾温暖过一代人童年的美梦,让他们在青壮年又唏嘘了一把。2012年,经过3D技术重新修复的《泰坦尼克号》登陆院线,14年前赚足观众眼泪的票房奇迹,再次展示了它的“吸金大法”,而且纵观全球票房,中国观众的贡献尤为出色。

    怀旧是一种共通的情感,观众愿意为怀旧买单,怀旧就是生产力。虽不比《E.T.外星人》和《泰坦尼克号》在全球观众中的影响力和票房号召,中国电影市场也有国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让片方树立再搏一回的信心。2009年,王家卫《东邪西毒》的修复版本《东邪西毒:终极版》再次上映,此后《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等修复版本陆续推出,只是片方暗藏的商业心机似乎早已大过为影迷着想的幌子。经典修复的重映,接受人群势必小众,多是对影片、导演或演员还保有情怀的粉丝,不介意花钱看老片,不觉得片方炒冷饭,因而最后的票房也谈不上成绩,一副愿打愿挨的架势。

    与《甜蜜蜜》忠于原版的执着相比,《功夫》和《一代宗师》推出3D版本则是噱头占优势,经典指数不高,这种营销是否诚意欠奉或创意匮乏,也是容易被诟病的地方。电影作为商品,片方追求经济利益没有错,但如果怀旧的提议并没有唤起人们的往日情怀而沦为吸金捷径,那就是对经典的伤害。

    老瓶新酒:榨取经典的剩余价值  

    去年年底的《智取威虎山》展现了徐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延续了他一直以来对技术创新的探索,也圆了他四十年前还在美国读书时的梦,这或许是对于徐克本人的意义。对中国电影来说,《智取威虎山》从样板戏到电影的跨越只是改编经典的又一个实例。

    只从个人喜好来讲,我不太看好翻拍经典这种方式,同样对“续集”容易抱有狗尾续貂的成见。当然,我的拙见从不会影响电影市场的走向,近年来,改编自经典的影片层出不穷,榨取经典的剩余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创作习惯。有改编自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同名电影、改编自《庐山恋》的《庐山恋2010》、改编自王祖贤版《倩女幽魂》的动画片《小倩》和刘亦菲版《倩女幽魂》,还有自《大话西游》生发出的《西游·降魔篇》等等。老瓶装新酒,有得有失,鲜见超越。

    这种情况下,不难理解创作者对原作经典的钟爱和自我表达的冲动,而且经典珠玉在前,改编本就是极具冒险的尝试,但电影市场化的衡量,要的是票房和口碑,不是理由。过多的经典改编充斥银幕,其实是高估观众的怀旧消费力,或是挑战消费极限,只会让观众感到疲倦,渴望看到原创和创新。经典的改编者往往从自己的情怀讲起,这就是偏离受众需求的开始。

    校园怀旧:那些年我们相似的青春  

    《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花季雨季》的风靡似乎就在昨天,70后、80后的校园生活已经从纪实变成了集体怀旧。校园怀旧电影细水长流,不外乎青春伤情的基调,当《匆匆那年》出现的时候,区分的首要标志已不是剧情,而是哪位导演在怀旧,哪位女演员在逆龄出演。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 ……有人说70后、80后开始怀旧是因为长大成人后,生存压力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但事实上,怀旧从来就不是哪个时代的专属。60后也有他们的怀旧,《阳光灿烂的日子》、《孔雀》、《爱情的牙齿》、《我11》等等。相比于60后的怀旧,70后和80后的校园怀旧的确同质化严重,不知是追忆年少的时候突然丧失了想象力,还是作者执拗地认为这就是大家喜欢的青春的样子,反正结果就是每人感怀的青春都变成了一个样。

    在近年的校园怀旧电影中,我认为可圈可点的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老男孩》,前者清新质朴,不落窠臼,后者切中情怀,手法新颖。不久的将来,还会有90后、00后的怀旧陆续登场,盲目跟风、缺少特色的校园怀旧注定承受被遗忘的命运。

    电影怀旧,刚需是批量生产的借口,与此相反,市场面临的是对怀旧情结的过度消费。当消费怀旧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潮流,我们也许该反思一下原创力的不足。《廊桥遗梦》中有句话我很喜欢:旧时梦是美梦,虽然没能实现,但我庆幸曾拥有它们。电影在消费怀旧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观众的往日温情,许多美好记忆,一次已经足够。毕竟我们说的电影,除了市场的,也是审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