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卫宁: 诗意是路遥的通灵宝玉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典藏 |
毛卫宁: 诗意是路遥的通灵宝玉
作者:中国艺术报记者毛卫宁
W020150304322122368786.jpg诗意是路遥的通灵宝玉" />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编者
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许多作家都能做到,但是,能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才能理解路遥的作品。而路遥难能可贵的是,当他成名以后,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他特别想超越活着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那么这种诗意始终顽强支撑他生存,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而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时代虽然发展变化了,但我相信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精神仍然对今天的观众有着积极的影响。今天,观众的精神追求和主人公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我们除了画外音使用了小说的一些片段,还将一些小说的心理描写段落进行了戏剧外化,包括重新结构了一些段落,比如少安去山西相亲的同时,我们平行地表现了润叶在县城的相亲等等。
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新增加人物,只是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人物。按照艺术创作规律,我们明确了人物追求的是什么之后,需要按照抉择、行动、失败、胜利、突转、决战的线索发展,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命运段落。但是原著中有些人物,这一过程不是完整的,比如孙少安和田福军,尽管他们也遇到了困难,但是,总体上还是顺利的,这样的话,他们的灵魂和原则没有得到考验,会减弱和观众产生共鸣的力量。只有经历了重大挫折和失败的,仍然不懈向前的人物,才能激励观众,给观众以力量。比如,我们加强了田福军这个人物和其线索。田福军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真抓实干,不空谈。但是他同样要为此付出代价,接受考验。比如,他牺牲了和田福堂的亲情,伤害了润叶和孙少安的感情,批评和打击了孙少平的追求,但是让他们两人都保持了原有的骨气,让他们的灵魂没有丢失。他们三个主角在戏里都有各自的内心动作,孙少安是要“摆脱苦难” ,孙少平是为了“寻找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田福军是为了“改革” 。我们研究了路遥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思路做了一些情节上的丰富,见仁见智由观众评判吧。
《平凡的世界》的背景主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现在相距甚远,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然而,故事的年代性和观赏性历来就不是一个矛盾体,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拍。只要我们的创作者有良好的审美观和现代的创作手法就会拍出让现代观众喜欢的任何年代背景的作品。观众的喜好历来是多样性的,不应该认为观众不喜欢现实主义作品,我们的创作者拍的现实主义作品太少,真正决定一部作品价值的并不是其创作方法,而是它在开掘人类经验与心灵上所达到的深度、广度与高度。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一些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观众们是乐于见到有更多题材选择的中国电视剧的。
(毛卫宁
(本报记者张成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