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对余秀华诗歌的思考

(2015-02-18 10:06:01)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一个女人的爱情没有那么容易测量”

——对余秀华诗歌的思考

 

马君成

 

 

我读余秀华,等到人们的喧嚣声渐趋平稳。

我写余秀华,并不是想打什么伙声,我从来不喜欢人云亦云。无非两种态度,一种极端赞美,一种恶意批判。

关于赞美。我想余秀华的诗《不要赞美我》能回答,“不要赞美我,在春天,在我少年和年富力强的时候/纵使美不能诱惑我,还是希望你放在心底//如果爱,就看着我,一刻不停地看着我”,这首诗原不是企求人们对她的诗歌的态度,但可以借用,真喜欢她诗的人,应该多读、细读她的诗。

关于批判。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说“社会对我的宽容度就反映了社会的健康度。所以我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着,我的诗歌就有认真出来的光泽。”反之那些猛烈批判她的人,健康度值得怀疑。

 

 

通读余秀华所有的诗,客观地说,有些写得好,有些写得并不好。避开哪些被人们炒熟的诗不谈,我想写一写我认为她的诗好在哪里。为那些真正爱诗的人,为那些把诗歌高擎在头顶的人,也为余秀华。余秀华不是以貌打动中国诗坛的女诗人,当代优秀的女诗人没有一个是这样出名的,她以她高出身体的灵魂,以她倾尽肝胆的诗,以她比一般诗人不幸许多的命运和生活(这一是其他诗人都不具备的)。

 

 

余秀华的诗有冲击力,可以冲击心灵的麻木,可以冲刷断流的善河,激活曾经的良知。她的好诗所能达到的水准已很高,但未高出整个诗坛,她还不是金字塔顶上的诗人。如果要比量,男诗人大家不用说。女诗人中王小妮、路也、李琦、宋晓杰、玉珍、玉上烟、冯宴、李楠、林莉、宫白云、查文瑾等皆可达到或超过她的艺术水准。路也的诗选10首,余秀华也选10首,放在一起读,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举一首同题材作品对比。路也的《遗传》,余秀华的《茧》,同样写父亲的过世。路也写道“我代表他/站在转动的地球上//为防不测,他拷贝一个小一号的自己,留在人世/把命给了我,把魂寄于我,让我替他往下活”余说“不会再见了,爸爸,再见/一路,你不要留下任何标志/不要让今生一路走来”。余秀华还未达到这些成熟女诗人的内容广泛,她亦然显得狭窄。这个仇名的时代,对余秀华的保护就是要谨防捧杀和扼杀两种倾向。

 

 

读余秀华的诗,再看那些评论。睁眼说瞎话的也不少。只有刘年是真正读懂了余诗的人,《多谢了,多谢余秀华》是动了真情写的。设身处地为诗人想过了,说的都是能打动人的话,像余秀华的诗一样,才真正配得上这样的诗。“可以想象,可能经常会有不懂事的学龄儿童,学她走路,说话的样子,她可能气极了,想去追打,没走几步,别人已经蹿出了几丈,当她捡起泥块的时候,自己身形不稳又跌倒在路上。她的一首诗里,写到她的兔子跑出来了,被一个无赖杀死,提着耳朵扬长而去。她毫无办法。她的小巫,要勇敢一些,扑上前去,但被那人一脚踢了很远。”能写出这些话的人,只有刘年,这才是真正的知音之言,胜过那些大段引用,却说不出所以然的唠叨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读到这里时,余秀华的眼泪肯定会下来,余秀华读到这些话时的感动,我是能够想象的。我小时候见过一个瞎子到山沟里担水,傻妻领路,傻子有眼睛,但不会带路,碰头碰脑,一担水全碰洒了,他很生气,破口大骂。有一次他请一个孩子带路,那孩子使坏,把他陷入了泉里,然后跑开,哈哈大笑。瞎子心里的悲苦,现在想起来,我才痛彻心肺地理解了。要是他也能诗,一定也会也得挺好。再说左右吧,他是个聋子,他的诗也写得挺好。所以没有活头的时候,总得让这些人找到一些出路吧。

 

 

余秀华一出道就两本诗集,尽管选诗有些重复。但我觉得编者高明,最其码没有媚俗,没有像一般转发微信者那么盲目。两本诗集都没选那一首。我觉得,这就是诗集的成功。我和朋友们,私下里谈若是我们那样写,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不知会吐上多少唾沫,戴上多少帽子,编派多少八卦消息,踩上多少黑脚,正常生活都会受到严重的干扰。对余秀华,虽然也有乌鸦聒躁,毕竟多数人是理解的,谅解的,诗集不选就说明,人们的良知底线是有的。余秀华的那首诗,二三流诗人都能写,但二三流的诗人却写不出《我养的狗,叫小巫》这样的诗。

 

 

余秀华用诗歌抒写一己的悲苦之外,也把视角落在底层人民身上,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了许多拷问社会良知的诗。“不管厚土多厚,一个人走进去/总是很轻/以前的讨价还价形同玩笑/不停地运动嘴唇,以为能把生活嚼烂”(《后山黄昏》)这已达到哲学思考的深度了,关于生和死,诗的特质使情感的烈度已经燃焦。送葬的那个人,留在墓地很久的那个人“一个人坐到满天星宿,说:我们回去/一棵草怔了很久/在若有若无的风里/扭动了一下”景语已达情语的高度了。草木有情,为痛失爱子者示爱,还是悲伤者的幻觉,还是诗人的贴心抚慰。了不起。

余秀华的笔下,女人如桶。桶的命运就是女人的命运。桶是生活容器,是承载人间烟火的道具,是生命始末的见证。女人也是生男人的容器,养男人的容器。生活并非滴水不漏,摇摇晃晃的人生,时间总是洒在目的和意义之外。女人是一条河。女人是一个桶,被宿命选中,装了一辈子水,哪有不漏的?漏得程度在于担她的那个人。摇摇摆摆洒得更多,稳当一些洒得少些。及至桶老了,虫咬出小洞了,漏得更是厉害,要是装得久了,一定会漏完。女人的桶盛放的爱,也如同水,会漏的,因为年久失修。眼睛都保不住泪水,何况桶。余秀华的《木桶》,我这样解读。对于这些题材的开掘和思考,作品还有《子夜村庄》《莫愁街道》《张春兰》《冬天里的我的村庄》《屋顶》《手持灯盏的人》《一个被遗弃在垃圾坑边的老人》等。《子夜村庄》写留守的妇女,孩子掉水池淹死了,她的心也被淹死了。男人在北京,十年了。乳房有了肿块,男人不知道,却在洗脚城里,电话里霸道地说,女人是他的“女人在孩子的坟墓前沉默,整夜流不出一滴泪/村庄荒芜了多少地,男人不知道/女人的心是怎么凉的/男人更是不知道”。都市里养尊处优的女诗人也不知道,不知道余秀华在写什么。世上最贫贱的地方,最悲苦的地方,最卑微的人群里,余秀华生活过,体验过。《莫愁街道》写歌女,她染红指甲,爱吃爆米花,她也爱花,她体内有毒蛇,手腕上有自杀刀疤,她有什么办法,老公瘫在床上,“她从来不知道他吃药的钱藏在她身体哪个部分/她在自来水龙头下洗去胭脂。”这是写出来的诗吗?那是用血泪凝结的伤痛,是用歇斯底里的叫喊倾吐出来的诗。余秀华笔下流淌的诗,流淌着人性的善,是大爱,是人文关怀,是对社会阴暗处的烛照。

那些阳光照不到地方,那些恩惠到达不了的心灵,那些你我眼睛都漠视的地方,那些春风吹不到的角落,余秀华的诗抵达了,送去微弱的光。

余秀华懂得布施,绝不比那些慈善家少。她这样一个人,施舍不仅仅用她的诗,还用她的行动。

《阳光甚好》写她去火车站取车票,一张可以带她去北京的火车票,路上她对着阳光看了四五次,她看到抱着更小的孩子乞讨的男孩,躬下身,把仅有的钱给了他。她也渴望人世的爱,渴望“在春天的列车上有人为我让座/不是因为我摇摇晃晃的身体”我想会的,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她是诗人。她关照那些比她更弱小,更悲惨的人。也布施你我。

 

 

余秀华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摇摇晃晃,在诗歌之路上亦然,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她下了不少苦功。中外优秀诗歌作品,她读了不少。这一点,她的诗隐瞒不了。她说诗歌是什么,她不知道,这是谦虚,她知道什么是诗歌,还知道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好诗人。到她的博客看一下,就全明白,她关注的全是当代诗坛顶尖级的诗人。刘年说读《我养的狗,叫小巫》让他立即想到雷平阳《杀狗的过程》。我读到“我看到每个我在晚风里摇曳”脑海里立即跳出“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的诗句;读到《如何让我爱你》想到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席慕蓉“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等诗句。敕勒川的诗歌余秀华不仅喜欢读,还模仿过他的句子。《人到中年》“我确定会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和《无题》中“你爱过的我替你重新爱一遍”就直接借自敕诗中的《如果有来生》,就像海伦·凯勒一样,自己读过的作品她可能忘记了,印象太深了,以为自己写的句子。这都说明,余秀华写诗的感觉、节奏都不完全是天赋,更是勤奋的结晶。真正爱护余秀华,就别给她乱贴标签,戴高帽子了,余秀华就是余秀华,什么“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她在诗坛站起来不容易,走得摇摇晃晃,别借着爱惜的名义把她推倒,在诗歌之路上,余秀华还未成熟到这个程度。

 

 

不管当代中国诗歌如何发展,不管余秀华的诗达到怎样的高度。对于我们这一代学人,最应该警惕的是数典忘祖。只要是中国诗歌爱好者就不能忘记那些开山大师们。北岛、顾城、海子、食指等前辈的诗句都有让人记忆一生的名句,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深深嵌在我们的内心,生长成为一种精神支柱,他们的大量作品,现在可以看作时代的产物,但价值支撑不应忘记,他们应该被尊重,然后再来尊重余秀华们才是正确的姿态。而余秀华的诗里缺乏的正是这种普世的价值体系,有些诗甚至忽视了这一点。伊沙主持《新世纪诗典》时,收入的有些作品也存在这个毛病。

 

 

余秀华的诗,写风花雪月的有大量篇幅。她的笔下充满色彩,但她似乎格外在意、敏感一种颜色:白。她的笔下,几乎写尽了白。孤独是白的,他爱的男人穿的衬衣是白的,雪是白的,云是白的,棉花是白的,月光是白的,骨头是白的……白是余秀华生命的三分之一。她对白怀着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情感。所以白,既是自然的色彩,也是她生命的颜色、她情感的色调。如果一一解读,恐怕篇幅太长,这里只列举她诗句中的白,白中的风花雪月。

 

(1)       他的白衬衫装满了风。那时候太阳低了……/是全部的秧苗都绿了,而他白得忘乎所以——(《病体》)

(2)       过了木桥,马就白了。她不知道它是怎么白的/她的裙子也是白的,忧伤也是白的——(《女人的马》)

(3)       也不知道一团白从何而来,照亮我的眼泪和无辜——(《我摸到他诗歌里的一团白》)

(4)       如果你信任,我就有三分之一的白,三分之一的红/三分之一的五颜六色——(《中毒者》)

(5)       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我爱你》)

(6)       我的骨头在这一次次呕吐里白起来,白进月光——(《无题》)

(7)       她白色的失眠越来越厚——(《雪》)

(8)       才想要回,来不及的白——(《在风里》)

(9)       这虚张声势的白/你三碗烈酒,把肉身里的白压住——(《梦见雪》)

(10)   我要这被我厌恶的白堆在我身上/在这无垠的荒原里/我要它为我竖起不朽的墓碑——(《渴望一场大雪》)

(11)   月光在这深冬,一样白着……/月光把一切白的事物都照黑了:白的霜,白的时辰,白的骨头——(《月光》)

(12)   白成一声浩劫,芬芳成一种灾难……/白,不是一种色彩,而是一种姿态……/这些都是白色的/无法阻拦地白,要死要活地白——(《栀子花开》)

(13)   如何在如此的浩荡里,找到一粒白/住进去?……/痛苦是纯白的麦子心——(《麦子黄了》)

(14)   能怎么白呢,能怎么叫嚣呢,能怎么撕裂,还能怎么痛……/罪行也是这么白,不白到扭曲不放手——(《月光白》)

(15)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相信我的兔子/相信它们的白——(《请原谅,我还在写诗》)

(16)   那些回乡的人,他们拥有比故乡更白的月亮……/月亮那么白。除了白,它无事可做/多少人被白到骨头里/多少人被白到穷途里——(《九月,月正高》)

(17)   阳光照着屋檐,照着白杨树/和白杨树上的第二个枝丫上的灰喜鹊/照着它腹部炫目的白——(《感谢》)

(18)   他拍打完身上的煤灰,就白了起来——(《生活的细节在远方回光照我》)

(19)   雪没有下,我的村庄也如此白了——(《冬天里的我的村庄》)

(20)   这么白的云浮在白杨树的上面——(《背景》)

(21)   雪下了,万物泛白。……/地有多白,雪就有多大——(《春雪》)

(22)   白到我不忍心揭开它的假象:罪恶被覆盖/善良被损伤——(《月光这么白》)

(23)   这是第三拨了,白灯笼密密麻麻挂着/她又一次相信/这些白聚集起来就能把日子照亮——(《在棉花地里》)

(24)   雨落在院子里,响亮。白色的响亮/碎银子般,互相把灯打在彼此身上/我在没有灯的房间里,听得见这光——(《天黑了,雨还在下》)

(25)   再怎么逃,你的胡子也白了——(《霜降》)

(26)   这之前,我爱过白露,白露下寂静的墓园——(《爱》)

(27)   白,白得有些疼。天空蓝,蓝得也有些疼/我在门口的池塘里看见它,如同看见我自己——(《一朵云,浮在秋天里》)

(28)   还有一条白丝巾/轻便好携带的白丝巾,我总预备着弄伤了手好包扎/10年过去,它还那么白/赠我白丝巾的人不知去了哪里/我摔在田沟里的时候想起这些,睁开眼睛/云白得浩浩荡荡——(《下午,摔了一跤》)

(29)   蔸着自己半颗米大小的心脏/米一样白,米一样经不起熬——(《雨未停》)

(30)   雪下到黄昏就停了,而时辰还是白的/这白时辰还将持续,如同横过来的深渊……/我这么白的时候,他来过……/这白时辰里,她喜欢深色的事物——(《雪下到黄昏,就停了》)

(31)   被包裹的白不是一种色彩/我能给的,不过如此。——(《与道北的耳语》)

(32)   真的,那么白。能把人压死的白/让人死去就不想活过来的白/抠了一辈子,也抠不出这样的白——(《九月的云》)

(33)   她一抬头/女儿的一根白发绊了她一跤——(《姿势》)

(34)   其实我知道,父亲到九十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一包麦子》)

(35)   但是,我无法把自己放进这一场白/那么多黑的,灰的日子已经来过,我没有理由把自己/放进这一场白——(《一场白先于雪到来》)

 

“白”成为余诗当中的高频词,“雪”也是,“横店”也是。在不同的诗里,诗人赋予“白”不同的意义,有忧伤,有痛苦,有祭奠,有热爱……不一而足。

 

 

解读余秀华是不容易的。所以我还是用她的诗句说明这一点。“一个女人的爱情没有那么容易测量”出自她的诗《夜色落下八秒钟》。

你不要企图完全了解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作家或诗人。因为后了解到的信息若不如前面的好,或者与前面的相矛盾,你会失望。买作品全集本意是全面了解,可我阅读的结果难免失望。人们评价歌德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庸人,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当年茨维塔耶娃读到阿赫玛托娃的几首诗后,非常震惊,以为是天才。及到读了她的全部作品后,又不以为然。对于余秀华,我已反复读了她的两本书和博客上未选过的诗,也许不该再求全责备了。

读余秀华的诗,我有一个观点。对任何成熟诗人都适用。诗歌有很多种写法,余氏写法只是其中之一,也是高明的写法之一。艺术之路本来是有千万条小径的。

中年的话题,是许多成熟诗人的热题。余秀华诗中也有不少关于中年的诗句。《人到中年》《一只乌鸦飞过中年的黄昏》《此刻,月光洒在中年的庭院》等诗专门以中年为题材。但她笔下的感悟,与大解、北野、敕勒川等相比,要浅得多。余秀华还需继续努力。

 

2015.2.17

 

(注:本文若有修改,会及时更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