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桫椤漫记”专栏第3篇:不世俗是因为有理想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曾经默默无闻的湖北诗人余秀华最近突然在媒体上“火”了,她的诗歌作品在网络上到处传播,博客点击量迅速飙升。在她的诗被夸赞的同时,她的身体也被关注:出生时因为倒产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智力,除了写诗,她还是一名象棋比赛的选手,并在湖北省运动会上获得过女子象棋第三名。——按照烂俗的理解,肢体残疾的人就该有一个残疾人的“样子”,闭门不出或者出门坐轮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惨淡一生。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网络造神”事件——我们已经被世俗害了,颇有点惊弓之鸟的感觉。假如余秀华本人也“世俗”地这样想,肯定就没有现在的诗人余秀华了。
人间的事充满烟火气,因此就难逃一个“俗”字。于是我们就看到很多世俗到不可耐的事,比如违规办事请客送礼,比如削尖脑袋追名逐利,又比如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比如大好年华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如此等等也就养出一句俗话来:“人都不能免俗”。于是,我们就打着“不能免俗”的旗号,做着诸如此类恶俗的事。可怕的是像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指出过的那样,群体的特征是易受暗示,不肯思考,因而当恶俗变成滥俗时,整个社会渐渐形成了媚俗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最明显的例子是请客送礼这样的“潜规则”已经变成了“明规矩”。
余秀华之所以不肯“就俗”,不是因为她残疾,也不是因为她的大脑比健全人高明多少,而是因为她始终心怀理想,并能长期坚持用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残疾的余秀华是我们中间的少数,有理想、肯奋斗的余秀华又是少数中的少数。而对于少数,我们的世俗常识是忽略或忘却,甘愿做一个泯灭个性和理想、凡事随波逐流的人。最早关注余秀华的《诗刊》杂志社编辑这样评价她的诗歌:“对爱情的渴望、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强烈眷恋与憧憬,对残酷命运的哀愁与抗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欲望”,这与其说是对她诗歌的评价,毋宁说是对她不趋同、不盲从,敢于坚持个人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肯定。
人自诩为“宇宙之主宰,万物之灵长”,应当是最有思想、最有远见的物种。但是,当滥俗到来时,大多数人不能幸免,纷纷放弃了掌控命运的权力,盲从于世俗的习惯;也丝毫不再保留个性,将自己等同于世俗中的同类——而此时的同类,早已在世俗面前“三观尽毁”。我们的悲哀还在于,“见贤思齐”的古训已然失效,只愿图时省力“水往低处流”,就如同身在一个四周支满麻降桌的环境里,不肯独善其身去读书写字;当别人都在议论花边新闻时,自己也没有勇气谈论自己未来向上的人生规划。显然,我们不如余秀华。
(《保定日报》2015年2月16日)